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國劇動作報告2 19631036黃長鍇

從高中時代就有聽過四郎探母這齣京劇,但是一直沒有花時間去觀賞,這次剛好在圖書管理的電腦上查到有這DVD,就想說看看所謂的經典名劇跟別的一般京劇有什麼差別。這次看的四郎探母跟上次看的林沖夜奔很不一樣,這次不只一人演出,跟平常我們在觀賞的寫實劇一樣是一堆演員,而且在故事上好像也跟一般舞台劇一樣有一個完整的架構,雖然在舞台上的場景一樣的簡單,但是演員可都是盛裝打扮,每個人都穿的厚重的衣服,四郎的頭上還有兩條長長的像蟑螂觸角的東西,我覺得這可能是表演性質不同的關係吧!因為演員的角色行當不同,便影響了演員的表演性質,而為了表演,當然服裝也要跟著去配合,所以讓四郎穿這麼重的原因,應該是因為他不怎麼需要打、需要翻,他幾乎都是用唱的,偶爾玩一下頭上的蟑螂觸角,上次的林沖則是因為表演中有很多高難度的肢體動作要做,所以服裝上就比較輕便,沒有穿像四郎那樣厚重的服裝。
把四郎探母跟上次的林沖夜奔做比較可以看出上述的這些差異,可是我只會覺得是因為整齣戲要給觀眾的感覺不同,像上面所說的這些差異並不是造成四郎探母變成經典名劇的原因。我覺得觀眾看京劇主要是看肢體表演和唱功,但是一個能流傳千古的經典名劇,所有的功勞都在編劇,在我的認知裡,以前好像沒有所謂的導演存在,像京劇都是一些套好的程式化動作,而是編劇想要演員先做哪一套動作,再做哪一套動作,或是再唱哪一首曲子,因此以前的編劇對一整齣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要是好的劇本,就會不斷的被重複拿來演出,自然就能流傳千古,成為經典文本。而現在則因為電影的出現,很多技巧其實是在於玩弄影像畫面,同樣一個劇本,只要用不同的導演,用不同的影像技巧處裡,風格或整體的感覺可以變得很不同,所以導演才慢慢顯得比編劇重要,甚至有的戲可以不用編劇,也不用完整的劇本,純粹玩弄影像。舞台劇也是一樣,因為現在能用的舞台技術比以前多出好幾百倍,所以觀眾的目光都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只注重在劇本跟演員的表演上。我很喜歡四郎探母的劇本,劇本是在講楊四郎去跟遼國打仗,結果打輸後被俘虜,化名為木易以求脫身,不料因其氣度不凡,竟被招為 遼國鐵鏡公主的駙馬,某一天楊四郎的母親佘太君押運糧草至雁門關口,四郎得知消息後,急欲探望老母,然而因兩國交戰無法如願,鐵鏡公主與楊四郎感情和睦,並且生下一子,公主明白真相後,震驚之餘,也十分同情楊四郎思親情切,為幫助四郎過關探母,就向母親蕭太后騙取令箭,楊四郎憑著公主所盜的令箭順利過關,到雁門關與母親、妻子、兄妹相會,轉眼之間天就快亮了,為了不連累鐵鏡公主,楊四郎必須立刻趕回遼國,一家人只得揮淚告別。不料四郎趕回遼國後,事機已然敗漏,蕭太后非常震怒,要將四郎斬首,幸好有公主與二位國舅說情,才得到寬恕,蕭太后並派三千人馬,命楊四郎把守北天門。像這種製造出進退兩難的絕境是非常悲哀但好看的,假如楊四郎對鐵鏡公主沒有感情,只是一直在伺機等待回去本國的機會,這故事就不會那麼的感人了,就是要兩邊都有感情,但是因為要顧全大局的關係,必須放棄一些東西。這也有一點像在伊底帕斯王裡的命運元素,明明主角就是一個好人,但是因為命運的安排,使這些好人無法得到一個完美的結局,這樣的狀況下會令觀眾替主角感到不甘願或令觀眾產生可憐主角的心態。如此一來便能讓觀眾入戲,讓觀眾藉由看戲得到情感上的宣洩,像這樣的劇本當然會流傳千古還一直被翻演囉!
如果跟上次看的林沖夜奔做比較我會比較喜歡上次的,因為有很多漂亮的高難度肢體動作,而四郎探母多是用唱的,在我目前還是沒有辦法去欣賞,我想是因為我不懂唱腔,也不懂音樂,在許多人耳裡的漂亮唱腔或樂曲對我來說只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聲音,就像魔音傳腦一樣的一直進出腦袋中。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看戲報告19631010劉佳欣

看戲報告
19631010劉佳欣
劇名:<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林沖夜奔>
觀賞日期:2007/12/04
心得:
「林沖夜奔」原出自《水滸傳》,寫統領八十萬禁軍的教頭林沖受奸人陷害,只得連夜奔逃至梁山泊落草為寇的故事;夜奔集中描寫林沖忠而被害的憂憤、拋妻別母的悲痛。這是齣短短的獨角戲,也是崑曲很著名的一場戲,舞臺上什麼也沒有,只有飾演林沖演員-侯永奎。
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演員的服裝,他穿著黑衣、黑袍至腳踝、帶了個帽子,帽子正中央直立起一條黑色尖尖的,而帽子的右上方有一顆圓球,這頂帽子有種說不出的不對稱的詭異感,腰旁邊繫了一把很長的劍,建旁邊有個紅色的裝飾,像馬鞭一樣跟著他晃來來去的。其實他的服裝讓我很失望,因為我所期待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應該要再更氣派一點,但他卻打扮的像夥計一樣,但這也可能和演員的身材有關,因為侯永奎身材較為短小。而他臉上的妝則是把眉毛拉長到帽子兩側、在眼皮以及眉心至額頭的地方都畫了紅色的妝。
首先一開場他以基本步伐進場,邊走邊做揉肘的動作,亮相時也挺氣派的。一站定位就開始唱,但是唱的跟音樂根本沒搭在一起,好幾都是音樂先出來,才聽見歌聲,而且因為這個地方只有拉長音沒有詞,聲音又很低不太飽滿,焦點有點被笛子蓋過。
很多動作都讓我覺得很熟悉,因為有很多都是基本動作,都是上課有教過的,像是有邊做揉肘邊走邊轉身、邊輪膀邊繞圓圈、跑圓場的正丁字步收步、三環手托月那個把大姆指伸直,其他指頭握拳的手勢、雲手梯腿的推掌、弓箭步、直趟的手勢、月牙掌、踢腿、腳劃圈等等。
演員的表情其實做得很好,好像他在唱的時候,他的眼睛、眉毛、鼻子、額頭、臉頰等等也跟著他唱歌。但是這個<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系列的所有戲,唱的人跟演的人都不是同一個,這讓我覺得他做的臉部表情其實很難,因為他做的只是配音員的工作,但是他卻把表情都兼顧了,讓我不看簡介還不知道那不是他唱的!但是有些地方表情就做的太多、太過頭,表情太奇怪,還鬥雞眼,像老鼠一樣。
我很不喜歡演員在場上一直轉圈,而且是走小圈圈,即使是站著也是手一直畫圓,這讓我覺得頭暈、而且有種不舒服的壓迫感。而且他在轉圈時,他褲子中間藍色的布一直晃來晃去,讓人不知道把視線的焦點放在哪裡。還有一個讓我不是很舒服的動作是演員把長袍外的兩片步抓起來甩,就像女生一樣,讓我覺得很好奇,拿到八十萬禁軍總教頭會做這樣的事?
我覺得用食指跟中指往前指這個手勢很適合林沖這個角色,感覺很有氣勢而且表現出很憤怒的感覺。我很喜歡他踢腿的動作,非常乾淨俐落而且踢得很高,可能因為自己有練過踢腿的動作所以更為佩服,我每次踢腿時踢得不高、膝蓋也沒伸直、而且身體還會一直晃來晃去,上去跟落下的時間都不夠快。還有演員用朝天鄧轉圈讓我驚呼,想必他一定花了相當的功夫在腿上!但是有個動作我覺得挺失敗,就是他單腳抬高然後轉圈,但是每次做這個動作都像快跌倒一樣,非常不穩,讓人看了膽顫心驚的。但是在某次他單腳轉圈後,馬上躺到地上,動作敏捷、迅速,十分流暢,讓人很有驚奇感!
這部片我覺得最大的缺點在讀白跟唱段連接的太突兀,突兀到好像是刻意提醒你一樣,會讓你才剛投入劇情馬上又跳脫出來,而且演員情緒也跟這個奇怪的轉折轉的很奇怪。
我上次看過<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玉堂春之三堂會審>,這部片跟那部差很多,玉堂春演員唱的時候是幾乎沒有動作的,很容易就讓人覺得無聊。但這部不一樣,演員的動作是做個不停,雖然增加了動態感讓人比較容易專心,但是只有一個演員重複如此多而性質相同的動作,反而讓人到了頭暈的境界,也許這值得好好思考一下,動與靜之間應如何拿捏?我想是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