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國劇報告

李柏君京劇武戲《天蓬元帥降妖》
時間:10月20日(六) 3:00-4:00PM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
19631039 / 周能安
「那時還坐在奶奶大腿上玩著手上的電視遙控器,雖然只是不到幾分鐘的電視廣告卻總是叫人不耐煩,我每次都好想早點知道電視裡穿著銀白色華麗戰袍的趙雲趙子龍是不是又打敗了那個臉上花花綠綠的大鬍子?提著金箍棒的孫悟空這次又可以在台上翻幾個筋斗?而那個紅色衣服藍色頭巾戴著鯉魚枷鎖的女生到底會被鼻子白白的老爺爺帶到哪裡?每次進廣告都叫人又急又氣,但奶奶卻笑笑的抱著我,節目開始後又笑笑的盯著螢幕。當然,這份深深的著迷也自小影響著我。只是,奶奶和我都後來一直沒有機會好好坐在觀眾席上,看著電視機裡的老少扮相、各色臉譜活生生的由舞台上直映入我們的眼中。」
舞台上一副大紅掛布對聯寫到:「中規中矩中國風;有聲有色有表情(待查證)」;一旁鼓師樂手垂目靜坐,似乎早已準備周全;觀眾席傳來小聲的低語,看來四周該是坐滿了人。我在座位上暗自期待著今天的表演,畢竟是第一次觀賞正式的京劇的演出,臉上難掩興奮難耐的表情就好像小時候期待著廣告快點結束,可以看到空空的舞台上走出一位威風抖擻的大花臉將軍一樣。我雙眼環顧舞台,只想早點將表演盡收眼底。
鑼鼓聲催,唐僧一行人徐徐走出,由於坐的近,演員的一開一闔近收眼底,直與先前在電視節目裡看到的平劇是完全不同的感覺--更清楚、更能掌握舞台上發生的小細節:可以看到他們的服裝(這場表演的戲服好像和一般國劇表演的有些許異同,推論可能是系上或劇設系的學長姊們自己製作的)、道具、不同的臉譜形象,乃至於角色的原性別、演員是誰,都能一清二楚。當下想起了以前在節目中偶然看到名角的演出時,時常是摸不著頭緒,總覺得上了妝、換了戲服,每個人都叫長的一個樣子了,哪還認得出哪齣霸王別姬是梅蘭芳大師演的、哪齣貴妃醉酒的楊貴妃由魏海敏擔剛。但當下坐在觀眾席上近距離對著眼前的生、旦、淨、丑各色各班角色,演員原先的長相竟清楚的現在眼前,清晰可遍,感受力也更為深刻。這些是在影像資料中很難去體會的部分,而今天在紅軟附著靠背的觀眾席上,親眼見識到了。
在於表演部份,可以知道這是一部經過簡化的作品,聲腔與動作都有為每個演員先天的限制坐了些許的調整。但在這些調整之下,舞台上的表演者還是能在自身能力的限制之下,將自己在舞台上作最好的呈現,表現出十分的張力。這是對於目前立志往表演的道路邁步的我,所必須抱持的一個最基本態度。另外,當天由與我們同樣尚在學習國劇動作的舞蹈系學生帶來的「起霸」,也同樣叫人深思不已。台上不到十分鐘的一個橋段,練的也是先前課程所教所學,而台上架式十足的表演叫人省思自己不足以登台演出的種種缺失,同時也對自己做出期許,為登台亮相做好準備。
表演固然是國劇的一大部分,但劇中的樂師卻是立於更為重要的一環。擊鼓的師傅領著樂師群操縱著全場應有的氛圍,引領觀眾藉由鑼鼓或曲目,進入表演的內容中。該緊張的時候總叫觀眾能倒抽一口涼氣,場上角色爭鬥競逐的時候,也成功的讓台前的大家能感受到台上的轟轟烈烈。場上的每一步、一跳、一翻、兵器的相格,完完全全都不脫樂師的掌握之中,好像他似乎不只能操縱觀眾看表演的各種氣氛,甚至連表演者的一舉一動都能瞭若指掌進而遙控著他們的脖子腳踝、腰腿膀子;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落,都叫他手上準備好了。
表演結束以後,一種奇異的感覺由遠而近觸擊進我的腦袋中,是這個中國一直一來就不同於西方的表演藝術型態的這門藝術對我的呼喚。回想起了小時候看著「戲曲你我他」、「戲曲精華」時,開心的拍著手的模樣,或許曾經在那時,甚至更早,就已經決定了自己將走在戲劇這條路上了。而其中,國劇這顆中國自古長期流傳下來的文化結晶,更是正待我去深入研究與探討,畢竟它是提領我對戲劇產生興趣的一個契機。雖然,這份興趣跟淵源並沒有讓我在國劇動作課上有過人的表現就是了。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國劇動作期中報告 學生:余佩真 19631038

國劇動作期中報告
片名:西施
演出單位:大鵬劇校
學生:余佩真 19631038

這是第一次看京劇,老實說對京劇沒有些基礎的認識,還真搞不懂台上的五顏六色、牛頭馬面各是代表什麼意思?我應該怎麼解讀才好?所以要分析,寫出喜好優缺,還真是心虛,但就盡力把印象深刻有感覺的內容下來。

在看片子時,會因為這是國劇動作課的期中報告,而希望有多一點身段、或是武打動作的出現,多些共鳴點,在看戲的時候才不會有鴨子聽雷的感覺。但片子的開始一直到結束快一百六十分鐘,幾乎是以唱來把故事道盡,武打動作或是些身段的動作,只有在場景改變、有戰爭場面時才有看到。就整體而言,大夥的動作在舞台上呈現,是些許震撼視覺的,因為服裝的華麗奪目。但整體動作卻沒有很乾淨的精鍊可以說服我們的視覺。武打動作讓我覺得很棒想拍手叫好的地方,只有在兩兩對打、個人獨秀時才發生。記得范蠡與吳國將官對打時,身上穿著著插有四面旗、感覺厚重的戰衣,再穿上約莫有十公分高的鞋子,俐落的耍著矛,很乾淨大方的轉身亮相,打鬥時長矛尖端因戰鬥所撞擊出來的顫抖,都在在用動作說服我,此時此刻在舞台上的場景是戰場。男生與女生在舞台上的外顯行為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女子進退場走位的方式,必定是輕盈端莊,講話時指尖流露出的矜持與婉約,都把傳統中國女性應有的道德操守,不管是內化或外顯的搬上舞台;而男生站上舞台就有種被制約很好的大方氣度,指尖姿勢透露出的瀟灑果斷。細細的看每個細節,無一不是被設計及修飾精鍊的呈現。

喜歡京劇中,對於寫實場景的極簡。一張桌子、兩張、三張椅子就可以變化出不同場景。可能是人在不同的空間裡,不同的行為表現,來讓觀眾明白此時此刻的時地;也有可能是人群擺出來的陣仗。像在朝廷時文武百官一字打開的隊形,在朝廷看表演時的場景,戰爭時的場景,不同人群隊伍的排列,就分別說明了不同空間的轉換。西施坐的轎子用兩面錦旗提著做象徵;馬在京劇裡是以一支長棍上面有鬚鬚作為象徵;划船時的場景,主要的就只靠服裝及船夫拿著的槳給營造了出來。

京劇裡的唱腔是讓我覺得深澳不解的,連語助詞都會有音階的起承轉合!演員如何訓練自己的唱腔?又如何記憶?日常用語的變調,真假音忽高忽低的扭轉,兩句短短的對白,需花五分鐘才能把他的情緒交代完畢。對我這門外漢而言,真的很難,不只感到很難詮釋,也感到很難懂!很難懂之於,會讓我覺得看京劇是訓練耐性的好方法。

服裝及化妝讓我佩服前人的創意及智慧。平明老百姓的袖子加長加寬,在舞台上就變成了水袖。水袖可以幫助演員表達多種的情緒。女子髮飾及配件的複雜,衣服上的花紋及配色,我想如果深入研究起京劇的服裝可真是一門大學問。不同的身分地位代不同的帽子,帽子誇大的設計,是有實用性還是身分地位的象徵?是否是女主角都要擦指甲油?臉上妝的畫法,會因生、旦、淨、醜的角色分配而有不同的表現。但會很好奇誰是那把這一切創造出來的人,他的依據,及想像力的來源?女子在舞台上臉上紅白色的油彩,讓觀眾看到臉就很直覺性的把焦點放在她的眼神。男子,文武百官的表現又更多元,難以理解?但對這些臉譜的設計感到好奇。男人所戴的鬍子也暗藏著許多符號。鬍子的疏密程度,還有鬍子的顏色,都可作為輔助表明身分的利器。

這場戲燈光的設計很單純,就只有簡單的面光而已,吸引人的部分全都加重在演員的演技及服裝上頭。現場傳音配樂也為整場戲多添了分誠意,我想下一份國劇動作報告一定要到現場去感受,因為看片子的感受力還是不及看現場來的準確。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看戲報告 ─《李寶春 ● 新老戲》(國動B組-賴澔哲)

看戲報告 ─《李寶春 ● 新老戲》 ●地點:新舞台 ●劇團:台北新劇團
( 9/28《逍遙津、劫魂營》、《玉堂春》) ●姓名學號: 賴澔哲 19631014

感想:
從小到大,我跟京劇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個體,就算偶爾電視轉到,也是馬上淪為換台的命運;而今,坐上觀眾席,並且替京劇作看戲報告,真是我從來想也沒想過的事情。而且就我這麼一場三小時半的戲看下來,京劇其實沒有比我預期想的還要難看,甚至比我想的還要好看多了呢!只是為什麼,看戲的年齡層似乎都聚集在七老八十的伯伯阿姨上。
因為這場京劇是老戲新翻上演的,所以在劇情上是跟原著老戲沒有太大差別的,所以,這篇看戲報告,我將著重在劇情以外的方向著墨。首先,要先提出來的就是他們的肢體動作,只能用「專業」來形容;反映在自身所學的課程裡只能汗顏以對呀,雖然在國劇動作的課程中,有專業的老師和助教指導,但以我這樣剛剛略懂皮毛的人來說,真的只有讚嘆不已而已,不管任何一個定點動作,都是老師平常常掛嘴邊「横、平、豎、直」的標準動作,而每一亮相也都是我們上課必須追求的明確俐落,戲中我也看到了,我們平時只能意會的毯子功等高級動作是如何被演員們詮釋的淋漓盡致。但其實,我也看到了一些小小瑕疵,像是:走位走錯、翻跟斗翻過頭沒踏上平台、前翻越人差點將飾品撞落、頭冠掉落……等,如果再注意一點,那在肢體這方面我會打上滿分的,因為實在真的太厲害了。
接下來,我要談到的是關於舞台場景的感想體認,第一發現的就是京劇並不像舞台劇背景那樣華麗、花俏、精細;而有的就單純一個固定淺淺的背景,和一些主要有劇情相關的關鍵道具,像是下半場演的《玉堂春》,故事發生在朝廷上,而朝廷單單就只用了一座主用審案台和兩座附加的陪審台呈現而已,這是我看京劇留下最深的印象之一,而其他深刻的印象更是深植我心的是,京劇因為背景的簡單,所以有許許多多的場景、事物必須是需要靠觀眾自己去聯想的,像是戲中有一段是在監獄中的情節,舞台上根本只有三個主要演員,就再也沒有其他任何東西了,而我們觀眾,就只能看著演員在台上的動作得知當時正在開關門、監獄場地的深度……一些資訊。這也是跟舞台劇最大大不同的地方,就是京劇具有舞台劇天壤之別的「虛擬性」,京劇表演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舞台上,京劇總是突出表現最主要的東西,漫長的道路可以用舞台上走兩圈來暗示,演員在台上轉一圈就可以是走過了千山萬水;而相距遙遠的、同時發生的兩件事,也可以同時出現的舞台上;一些簡單道具、動作則可以象徵大型器物或者行動,如旋轉棍棒代表騎馬奔騰……等等。所以,看京劇必定要專心認真,否則一個閃神將會不知道劇情演到何處了,還有,也要有豐富的聯想力和敏感的洞悉力,不然會有在觀賞默劇的錯覺。
再來,我要談的就是,從我一進場就一直有所吃力的地方,就是──聲音的部分。還好,一直有字幕出現拯救我這個才剛碰京劇的新手,不然到戲終我很有可能只知道演員們的肺活量寬度到底如何。雖然,聽不懂歸聽不懂,但我真的覺得,下始丫環上至君王,每一個飾演的演員的聲腔無不是各個兼具力度和悅耳的基本功呀,就連我座位在二樓的最後一排,都能每字每句依稀清楚,真是由衷讚嘆呀!其中,我覺得京劇跟舞台劇相較有一個很溫暖的可取之處,那就是只要戲中演員們的唸白很高超又好聽,或者肢體動作複雜既好看,台下的觀眾是可以毫無忌憚的給予適時熱烈的掌聲和歡呼,整場戲看下來中間是一直不斷有溫暖湧出、圍繞在我身旁,這樣的感覺很好,真的。
認真說,要不是因為當初只是為了課堂作業才跟京劇「結下樑子」,不然我想我應該一輩子跟京劇只能擦身而過吧!但還好,我跟京劇總算遇在一起了,讓我對京劇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了,不再只是像以往單看它的外表而加下註解、貼標籤,其實它的內在也是很有內涵的!我想,以後這樣對我上國劇動作課程的時候,會更加了解國劇動作的精髓,並加以揣摩的,重點是,今後我又多了一項其他表演範疇的形式。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我是佩真

測試中!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B組的各位也請去收信吧

各位B組大德,
我想也許你們已經遺忘,
所以就再提醒一次。
TA我,姓李叫做小海,
所以收到一封署名「李小海」寄來的信,
請別再把它送到垃圾郵件匣;
又或者要請你們把它從垃圾郵件匣裡找出來。
你們的TA並不是個喜歡無事叨擾的人,
不會沒事寄垃圾郵件給你們的。


A組的各位大德,
我也重新再寄出一次認證信了,
一個開放權限之事拖了一個月居然未竟全功,
可見在數位化時代,
效率真有提高多少還是值得懷疑的。

請再容我嘮叨幾句,
B組班代請記得跟班上同學聯絡補課事宜,
如有疑問,當然歡迎詢問。

最後,
這個blog其實我並沒有用得很順手,
版面與模組改來改去老是不是很順利,
如果有人是網頁高手,又或熟通blogger的操作方式,
煩請恩賜援手,
小海定頓首叩謝。


你們的TA 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