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報告 ─《李寶春 ● 新老戲》 ●地點:新舞台 ●劇團:台北新劇團
( 9/28《逍遙津、劫魂營》、《玉堂春》) ●姓名學號: 賴澔哲 19631014
感想:
從小到大,我跟京劇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個體,就算偶爾電視轉到,也是馬上淪為換台的命運;而今,坐上觀眾席,並且替京劇作看戲報告,真是我從來想也沒想過的事情。而且就我這麼一場三小時半的戲看下來,京劇其實沒有比我預期想的還要難看,甚至比我想的還要好看多了呢!只是為什麼,看戲的年齡層似乎都聚集在七老八十的伯伯阿姨上。
因為這場京劇是老戲新翻上演的,所以在劇情上是跟原著老戲沒有太大差別的,所以,這篇看戲報告,我將著重在劇情以外的方向著墨。首先,要先提出來的就是他們的肢體動作,只能用「專業」來形容;反映在自身所學的課程裡只能汗顏以對呀,雖然在國劇動作的課程中,有專業的老師和助教指導,但以我這樣剛剛略懂皮毛的人來說,真的只有讚嘆不已而已,不管任何一個定點動作,都是老師平常常掛嘴邊「横、平、豎、直」的標準動作,而每一亮相也都是我們上課必須追求的明確俐落,戲中我也看到了,我們平時只能意會的毯子功等高級動作是如何被演員們詮釋的淋漓盡致。但其實,我也看到了一些小小瑕疵,像是:走位走錯、翻跟斗翻過頭沒踏上平台、前翻越人差點將飾品撞落、頭冠掉落……等,如果再注意一點,那在肢體這方面我會打上滿分的,因為實在真的太厲害了。
接下來,我要談到的是關於舞台場景的感想體認,第一發現的就是京劇並不像舞台劇背景那樣華麗、花俏、精細;而有的就單純一個固定淺淺的背景,和一些主要有劇情相關的關鍵道具,像是下半場演的《玉堂春》,故事發生在朝廷上,而朝廷單單就只用了一座主用審案台和兩座附加的陪審台呈現而已,這是我看京劇留下最深的印象之一,而其他深刻的印象更是深植我心的是,京劇因為背景的簡單,所以有許許多多的場景、事物必須是需要靠觀眾自己去聯想的,像是戲中有一段是在監獄中的情節,舞台上根本只有三個主要演員,就再也沒有其他任何東西了,而我們觀眾,就只能看著演員在台上的動作得知當時正在開關門、監獄場地的深度……一些資訊。這也是跟舞台劇最大大不同的地方,就是京劇具有舞台劇天壤之別的「虛擬性」,京劇表演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舞台上,京劇總是突出表現最主要的東西,漫長的道路可以用舞台上走兩圈來暗示,演員在台上轉一圈就可以是走過了千山萬水;而相距遙遠的、同時發生的兩件事,也可以同時出現的舞台上;一些簡單道具、動作則可以象徵大型器物或者行動,如旋轉棍棒代表騎馬奔騰……等等。所以,看京劇必定要專心認真,否則一個閃神將會不知道劇情演到何處了,還有,也要有豐富的聯想力和敏感的洞悉力,不然會有在觀賞默劇的錯覺。
再來,我要談的就是,從我一進場就一直有所吃力的地方,就是──聲音的部分。還好,一直有字幕出現拯救我這個才剛碰京劇的新手,不然到戲終我很有可能只知道演員們的肺活量寬度到底如何。雖然,聽不懂歸聽不懂,但我真的覺得,下始丫環上至君王,每一個飾演的演員的聲腔無不是各個兼具力度和悅耳的基本功呀,就連我座位在二樓的最後一排,都能每字每句依稀清楚,真是由衷讚嘆呀!其中,我覺得京劇跟舞台劇相較有一個很溫暖的可取之處,那就是只要戲中演員們的唸白很高超又好聽,或者肢體動作複雜既好看,台下的觀眾是可以毫無忌憚的給予適時熱烈的掌聲和歡呼,整場戲看下來中間是一直不斷有溫暖湧出、圍繞在我身旁,這樣的感覺很好,真的。
認真說,要不是因為當初只是為了課堂作業才跟京劇「結下樑子」,不然我想我應該一輩子跟京劇只能擦身而過吧!但還好,我跟京劇總算遇在一起了,讓我對京劇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了,不再只是像以往單看它的外表而加下註解、貼標籤,其實它的內在也是很有內涵的!我想,以後這樣對我上國劇動作課程的時候,會更加了解國劇動作的精髓,並加以揣摩的,重點是,今後我又多了一項其他表演範疇的形式。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看戲報告 ─《李寶春 ● 新老戲》(國動B組-賴澔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