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君京劇武戲《天蓬元帥降妖》
時間:10月20日(六) 3:00-4:00PM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
19631039 / 周能安
「那時還坐在奶奶大腿上玩著手上的電視遙控器,雖然只是不到幾分鐘的電視廣告卻總是叫人不耐煩,我每次都好想早點知道電視裡穿著銀白色華麗戰袍的趙雲趙子龍是不是又打敗了那個臉上花花綠綠的大鬍子?提著金箍棒的孫悟空這次又可以在台上翻幾個筋斗?而那個紅色衣服藍色頭巾戴著鯉魚枷鎖的女生到底會被鼻子白白的老爺爺帶到哪裡?每次進廣告都叫人又急又氣,但奶奶卻笑笑的抱著我,節目開始後又笑笑的盯著螢幕。當然,這份深深的著迷也自小影響著我。只是,奶奶和我都後來一直沒有機會好好坐在觀眾席上,看著電視機裡的老少扮相、各色臉譜活生生的由舞台上直映入我們的眼中。」
舞台上一副大紅掛布對聯寫到:「中規中矩中國風;有聲有色有表情(待查證)」;一旁鼓師樂手垂目靜坐,似乎早已準備周全;觀眾席傳來小聲的低語,看來四周該是坐滿了人。我在座位上暗自期待著今天的表演,畢竟是第一次觀賞正式的京劇的演出,臉上難掩興奮難耐的表情就好像小時候期待著廣告快點結束,可以看到空空的舞台上走出一位威風抖擻的大花臉將軍一樣。我雙眼環顧舞台,只想早點將表演盡收眼底。
鑼鼓聲催,唐僧一行人徐徐走出,由於坐的近,演員的一開一闔近收眼底,直與先前在電視節目裡看到的平劇是完全不同的感覺--更清楚、更能掌握舞台上發生的小細節:可以看到他們的服裝(這場表演的戲服好像和一般國劇表演的有些許異同,推論可能是系上或劇設系的學長姊們自己製作的)、道具、不同的臉譜形象,乃至於角色的原性別、演員是誰,都能一清二楚。當下想起了以前在節目中偶然看到名角的演出時,時常是摸不著頭緒,總覺得上了妝、換了戲服,每個人都叫長的一個樣子了,哪還認得出哪齣霸王別姬是梅蘭芳大師演的、哪齣貴妃醉酒的楊貴妃由魏海敏擔剛。但當下坐在觀眾席上近距離對著眼前的生、旦、淨、丑各色各班角色,演員原先的長相竟清楚的現在眼前,清晰可遍,感受力也更為深刻。這些是在影像資料中很難去體會的部分,而今天在紅軟附著靠背的觀眾席上,親眼見識到了。
在於表演部份,可以知道這是一部經過簡化的作品,聲腔與動作都有為每個演員先天的限制坐了些許的調整。但在這些調整之下,舞台上的表演者還是能在自身能力的限制之下,將自己在舞台上作最好的呈現,表現出十分的張力。這是對於目前立志往表演的道路邁步的我,所必須抱持的一個最基本態度。另外,當天由與我們同樣尚在學習國劇動作的舞蹈系學生帶來的「起霸」,也同樣叫人深思不已。台上不到十分鐘的一個橋段,練的也是先前課程所教所學,而台上架式十足的表演叫人省思自己不足以登台演出的種種缺失,同時也對自己做出期許,為登台亮相做好準備。
表演固然是國劇的一大部分,但劇中的樂師卻是立於更為重要的一環。擊鼓的師傅領著樂師群操縱著全場應有的氛圍,引領觀眾藉由鑼鼓或曲目,進入表演的內容中。該緊張的時候總叫觀眾能倒抽一口涼氣,場上角色爭鬥競逐的時候,也成功的讓台前的大家能感受到台上的轟轟烈烈。場上的每一步、一跳、一翻、兵器的相格,完完全全都不脫樂師的掌握之中,好像他似乎不只能操縱觀眾看表演的各種氣氛,甚至連表演者的一舉一動都能瞭若指掌進而遙控著他們的脖子腳踝、腰腿膀子;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落,都叫他手上準備好了。
表演結束以後,一種奇異的感覺由遠而近觸擊進我的腦袋中,是這個中國一直一來就不同於西方的表演藝術型態的這門藝術對我的呼喚。回想起了小時候看著「戲曲你我他」、「戲曲精華」時,開心的拍著手的模樣,或許曾經在那時,甚至更早,就已經決定了自己將走在戲劇這條路上了。而其中,國劇這顆中國自古長期流傳下來的文化結晶,更是正待我去深入研究與探討,畢竟它是提領我對戲劇產生興趣的一個契機。雖然,這份興趣跟淵源並沒有讓我在國劇動作課上有過人的表現就是了。
時間:10月20日(六) 3:00-4:00PM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
19631039 / 周能安
「那時還坐在奶奶大腿上玩著手上的電視遙控器,雖然只是不到幾分鐘的電視廣告卻總是叫人不耐煩,我每次都好想早點知道電視裡穿著銀白色華麗戰袍的趙雲趙子龍是不是又打敗了那個臉上花花綠綠的大鬍子?提著金箍棒的孫悟空這次又可以在台上翻幾個筋斗?而那個紅色衣服藍色頭巾戴著鯉魚枷鎖的女生到底會被鼻子白白的老爺爺帶到哪裡?每次進廣告都叫人又急又氣,但奶奶卻笑笑的抱著我,節目開始後又笑笑的盯著螢幕。當然,這份深深的著迷也自小影響著我。只是,奶奶和我都後來一直沒有機會好好坐在觀眾席上,看著電視機裡的老少扮相、各色臉譜活生生的由舞台上直映入我們的眼中。」
舞台上一副大紅掛布對聯寫到:「中規中矩中國風;有聲有色有表情(待查證)」;一旁鼓師樂手垂目靜坐,似乎早已準備周全;觀眾席傳來小聲的低語,看來四周該是坐滿了人。我在座位上暗自期待著今天的表演,畢竟是第一次觀賞正式的京劇的演出,臉上難掩興奮難耐的表情就好像小時候期待著廣告快點結束,可以看到空空的舞台上走出一位威風抖擻的大花臉將軍一樣。我雙眼環顧舞台,只想早點將表演盡收眼底。
鑼鼓聲催,唐僧一行人徐徐走出,由於坐的近,演員的一開一闔近收眼底,直與先前在電視節目裡看到的平劇是完全不同的感覺--更清楚、更能掌握舞台上發生的小細節:可以看到他們的服裝(這場表演的戲服好像和一般國劇表演的有些許異同,推論可能是系上或劇設系的學長姊們自己製作的)、道具、不同的臉譜形象,乃至於角色的原性別、演員是誰,都能一清二楚。當下想起了以前在節目中偶然看到名角的演出時,時常是摸不著頭緒,總覺得上了妝、換了戲服,每個人都叫長的一個樣子了,哪還認得出哪齣霸王別姬是梅蘭芳大師演的、哪齣貴妃醉酒的楊貴妃由魏海敏擔剛。但當下坐在觀眾席上近距離對著眼前的生、旦、淨、丑各色各班角色,演員原先的長相竟清楚的現在眼前,清晰可遍,感受力也更為深刻。這些是在影像資料中很難去體會的部分,而今天在紅軟附著靠背的觀眾席上,親眼見識到了。
在於表演部份,可以知道這是一部經過簡化的作品,聲腔與動作都有為每個演員先天的限制坐了些許的調整。但在這些調整之下,舞台上的表演者還是能在自身能力的限制之下,將自己在舞台上作最好的呈現,表現出十分的張力。這是對於目前立志往表演的道路邁步的我,所必須抱持的一個最基本態度。另外,當天由與我們同樣尚在學習國劇動作的舞蹈系學生帶來的「起霸」,也同樣叫人深思不已。台上不到十分鐘的一個橋段,練的也是先前課程所教所學,而台上架式十足的表演叫人省思自己不足以登台演出的種種缺失,同時也對自己做出期許,為登台亮相做好準備。
表演固然是國劇的一大部分,但劇中的樂師卻是立於更為重要的一環。擊鼓的師傅領著樂師群操縱著全場應有的氛圍,引領觀眾藉由鑼鼓或曲目,進入表演的內容中。該緊張的時候總叫觀眾能倒抽一口涼氣,場上角色爭鬥競逐的時候,也成功的讓台前的大家能感受到台上的轟轟烈烈。場上的每一步、一跳、一翻、兵器的相格,完完全全都不脫樂師的掌握之中,好像他似乎不只能操縱觀眾看表演的各種氣氛,甚至連表演者的一舉一動都能瞭若指掌進而遙控著他們的脖子腳踝、腰腿膀子;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落,都叫他手上準備好了。
表演結束以後,一種奇異的感覺由遠而近觸擊進我的腦袋中,是這個中國一直一來就不同於西方的表演藝術型態的這門藝術對我的呼喚。回想起了小時候看著「戲曲你我他」、「戲曲精華」時,開心的拍著手的模樣,或許曾經在那時,甚至更早,就已經決定了自己將走在戲劇這條路上了。而其中,國劇這顆中國自古長期流傳下來的文化結晶,更是正待我去深入研究與探討,畢竟它是提領我對戲劇產生興趣的一個契機。雖然,這份興趣跟淵源並沒有讓我在國劇動作課上有過人的表現就是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