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國劇動作期中報告 學生:余佩真 19631038

國劇動作期中報告
片名:西施
演出單位:大鵬劇校
學生:余佩真 19631038

這是第一次看京劇,老實說對京劇沒有些基礎的認識,還真搞不懂台上的五顏六色、牛頭馬面各是代表什麼意思?我應該怎麼解讀才好?所以要分析,寫出喜好優缺,還真是心虛,但就盡力把印象深刻有感覺的內容下來。

在看片子時,會因為這是國劇動作課的期中報告,而希望有多一點身段、或是武打動作的出現,多些共鳴點,在看戲的時候才不會有鴨子聽雷的感覺。但片子的開始一直到結束快一百六十分鐘,幾乎是以唱來把故事道盡,武打動作或是些身段的動作,只有在場景改變、有戰爭場面時才有看到。就整體而言,大夥的動作在舞台上呈現,是些許震撼視覺的,因為服裝的華麗奪目。但整體動作卻沒有很乾淨的精鍊可以說服我們的視覺。武打動作讓我覺得很棒想拍手叫好的地方,只有在兩兩對打、個人獨秀時才發生。記得范蠡與吳國將官對打時,身上穿著著插有四面旗、感覺厚重的戰衣,再穿上約莫有十公分高的鞋子,俐落的耍著矛,很乾淨大方的轉身亮相,打鬥時長矛尖端因戰鬥所撞擊出來的顫抖,都在在用動作說服我,此時此刻在舞台上的場景是戰場。男生與女生在舞台上的外顯行為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女子進退場走位的方式,必定是輕盈端莊,講話時指尖流露出的矜持與婉約,都把傳統中國女性應有的道德操守,不管是內化或外顯的搬上舞台;而男生站上舞台就有種被制約很好的大方氣度,指尖姿勢透露出的瀟灑果斷。細細的看每個細節,無一不是被設計及修飾精鍊的呈現。

喜歡京劇中,對於寫實場景的極簡。一張桌子、兩張、三張椅子就可以變化出不同場景。可能是人在不同的空間裡,不同的行為表現,來讓觀眾明白此時此刻的時地;也有可能是人群擺出來的陣仗。像在朝廷時文武百官一字打開的隊形,在朝廷看表演時的場景,戰爭時的場景,不同人群隊伍的排列,就分別說明了不同空間的轉換。西施坐的轎子用兩面錦旗提著做象徵;馬在京劇裡是以一支長棍上面有鬚鬚作為象徵;划船時的場景,主要的就只靠服裝及船夫拿著的槳給營造了出來。

京劇裡的唱腔是讓我覺得深澳不解的,連語助詞都會有音階的起承轉合!演員如何訓練自己的唱腔?又如何記憶?日常用語的變調,真假音忽高忽低的扭轉,兩句短短的對白,需花五分鐘才能把他的情緒交代完畢。對我這門外漢而言,真的很難,不只感到很難詮釋,也感到很難懂!很難懂之於,會讓我覺得看京劇是訓練耐性的好方法。

服裝及化妝讓我佩服前人的創意及智慧。平明老百姓的袖子加長加寬,在舞台上就變成了水袖。水袖可以幫助演員表達多種的情緒。女子髮飾及配件的複雜,衣服上的花紋及配色,我想如果深入研究起京劇的服裝可真是一門大學問。不同的身分地位代不同的帽子,帽子誇大的設計,是有實用性還是身分地位的象徵?是否是女主角都要擦指甲油?臉上妝的畫法,會因生、旦、淨、醜的角色分配而有不同的表現。但會很好奇誰是那把這一切創造出來的人,他的依據,及想像力的來源?女子在舞台上臉上紅白色的油彩,讓觀眾看到臉就很直覺性的把焦點放在她的眼神。男子,文武百官的表現又更多元,難以理解?但對這些臉譜的設計感到好奇。男人所戴的鬍子也暗藏著許多符號。鬍子的疏密程度,還有鬍子的顏色,都可作為輔助表明身分的利器。

這場戲燈光的設計很單純,就只有簡單的面光而已,吸引人的部分全都加重在演員的演技及服裝上頭。現場傳音配樂也為整場戲多添了分誠意,我想下一份國劇動作報告一定要到現場去感受,因為看片子的感受力還是不及看現場來的準確。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