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時代就有聽過四郎探母這齣京劇,但是一直沒有花時間去觀賞,這次剛好在圖書管理的電腦上查到有這DVD,就想說看看所謂的經典名劇跟別的一般京劇有什麼差別。這次看的四郎探母跟上次看的林沖夜奔很不一樣,這次不只一人演出,跟平常我們在觀賞的寫實劇一樣是一堆演員,而且在故事上好像也跟一般舞台劇一樣有一個完整的架構,雖然在舞台上的場景一樣的簡單,但是演員可都是盛裝打扮,每個人都穿的厚重的衣服,四郎的頭上還有兩條長長的像蟑螂觸角的東西,我覺得這可能是表演性質不同的關係吧!因為演員的角色行當不同,便影響了演員的表演性質,而為了表演,當然服裝也要跟著去配合,所以讓四郎穿這麼重的原因,應該是因為他不怎麼需要打、需要翻,他幾乎都是用唱的,偶爾玩一下頭上的蟑螂觸角,上次的林沖則是因為表演中有很多高難度的肢體動作要做,所以服裝上就比較輕便,沒有穿像四郎那樣厚重的服裝。
把四郎探母跟上次的林沖夜奔做比較可以看出上述的這些差異,可是我只會覺得是因為整齣戲要給觀眾的感覺不同,像上面所說的這些差異並不是造成四郎探母變成經典名劇的原因。我覺得觀眾看京劇主要是看肢體表演和唱功,但是一個能流傳千古的經典名劇,所有的功勞都在編劇,在我的認知裡,以前好像沒有所謂的導演存在,像京劇都是一些套好的程式化動作,而是編劇想要演員先做哪一套動作,再做哪一套動作,或是再唱哪一首曲子,因此以前的編劇對一整齣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要是好的劇本,就會不斷的被重複拿來演出,自然就能流傳千古,成為經典文本。而現在則因為電影的出現,很多技巧其實是在於玩弄影像畫面,同樣一個劇本,只要用不同的導演,用不同的影像技巧處裡,風格或整體的感覺可以變得很不同,所以導演才慢慢顯得比編劇重要,甚至有的戲可以不用編劇,也不用完整的劇本,純粹玩弄影像。舞台劇也是一樣,因為現在能用的舞台技術比以前多出好幾百倍,所以觀眾的目光都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只注重在劇本跟演員的表演上。我很喜歡四郎探母的劇本,劇本是在講楊四郎去跟遼國打仗,結果打輸後被俘虜,化名為木易以求脫身,不料因其氣度不凡,竟被招為 遼國鐵鏡公主的駙馬,某一天楊四郎的母親佘太君押運糧草至雁門關口,四郎得知消息後,急欲探望老母,然而因兩國交戰無法如願,鐵鏡公主與楊四郎感情和睦,並且生下一子,公主明白真相後,震驚之餘,也十分同情楊四郎思親情切,為幫助四郎過關探母,就向母親蕭太后騙取令箭,楊四郎憑著公主所盜的令箭順利過關,到雁門關與母親、妻子、兄妹相會,轉眼之間天就快亮了,為了不連累鐵鏡公主,楊四郎必須立刻趕回遼國,一家人只得揮淚告別。不料四郎趕回遼國後,事機已然敗漏,蕭太后非常震怒,要將四郎斬首,幸好有公主與二位國舅說情,才得到寬恕,蕭太后並派三千人馬,命楊四郎把守北天門。像這種製造出進退兩難的絕境是非常悲哀但好看的,假如楊四郎對鐵鏡公主沒有感情,只是一直在伺機等待回去本國的機會,這故事就不會那麼的感人了,就是要兩邊都有感情,但是因為要顧全大局的關係,必須放棄一些東西。這也有一點像在伊底帕斯王裡的命運元素,明明主角就是一個好人,但是因為命運的安排,使這些好人無法得到一個完美的結局,這樣的狀況下會令觀眾替主角感到不甘願或令觀眾產生可憐主角的心態。如此一來便能讓觀眾入戲,讓觀眾藉由看戲得到情感上的宣洩,像這樣的劇本當然會流傳千古還一直被翻演囉!
如果跟上次看的林沖夜奔做比較我會比較喜歡上次的,因為有很多漂亮的高難度肢體動作,而四郎探母多是用唱的,在我目前還是沒有辦法去欣賞,我想是因為我不懂唱腔,也不懂音樂,在許多人耳裡的漂亮唱腔或樂曲對我來說只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聲音,就像魔音傳腦一樣的一直進出腦袋中。
國劇動作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國劇動作報告2 19631036黃長鍇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看戲報告19631010劉佳欣
看戲報告
19631010劉佳欣
劇名:<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林沖夜奔>
觀賞日期:2007/12/04
心得:
「林沖夜奔」原出自《水滸傳》,寫統領八十萬禁軍的教頭林沖受奸人陷害,只得連夜奔逃至梁山泊落草為寇的故事;夜奔集中描寫林沖忠而被害的憂憤、拋妻別母的悲痛。這是齣短短的獨角戲,也是崑曲很著名的一場戲,舞臺上什麼也沒有,只有飾演林沖演員-侯永奎。
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演員的服裝,他穿著黑衣、黑袍至腳踝、帶了個帽子,帽子正中央直立起一條黑色尖尖的,而帽子的右上方有一顆圓球,這頂帽子有種說不出的不對稱的詭異感,腰旁邊繫了一把很長的劍,建旁邊有個紅色的裝飾,像馬鞭一樣跟著他晃來來去的。其實他的服裝讓我很失望,因為我所期待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應該要再更氣派一點,但他卻打扮的像夥計一樣,但這也可能和演員的身材有關,因為侯永奎身材較為短小。而他臉上的妝則是把眉毛拉長到帽子兩側、在眼皮以及眉心至額頭的地方都畫了紅色的妝。
首先一開場他以基本步伐進場,邊走邊做揉肘的動作,亮相時也挺氣派的。一站定位就開始唱,但是唱的跟音樂根本沒搭在一起,好幾都是音樂先出來,才聽見歌聲,而且因為這個地方只有拉長音沒有詞,聲音又很低不太飽滿,焦點有點被笛子蓋過。
很多動作都讓我覺得很熟悉,因為有很多都是基本動作,都是上課有教過的,像是有邊做揉肘邊走邊轉身、邊輪膀邊繞圓圈、跑圓場的正丁字步收步、三環手托月那個把大姆指伸直,其他指頭握拳的手勢、雲手梯腿的推掌、弓箭步、直趟的手勢、月牙掌、踢腿、腳劃圈等等。
演員的表情其實做得很好,好像他在唱的時候,他的眼睛、眉毛、鼻子、額頭、臉頰等等也跟著他唱歌。但是這個<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系列的所有戲,唱的人跟演的人都不是同一個,這讓我覺得他做的臉部表情其實很難,因為他做的只是配音員的工作,但是他卻把表情都兼顧了,讓我不看簡介還不知道那不是他唱的!但是有些地方表情就做的太多、太過頭,表情太奇怪,還鬥雞眼,像老鼠一樣。
我很不喜歡演員在場上一直轉圈,而且是走小圈圈,即使是站著也是手一直畫圓,這讓我覺得頭暈、而且有種不舒服的壓迫感。而且他在轉圈時,他褲子中間藍色的布一直晃來晃去,讓人不知道把視線的焦點放在哪裡。還有一個讓我不是很舒服的動作是演員把長袍外的兩片步抓起來甩,就像女生一樣,讓我覺得很好奇,拿到八十萬禁軍總教頭會做這樣的事?
我覺得用食指跟中指往前指這個手勢很適合林沖這個角色,感覺很有氣勢而且表現出很憤怒的感覺。我很喜歡他踢腿的動作,非常乾淨俐落而且踢得很高,可能因為自己有練過踢腿的動作所以更為佩服,我每次踢腿時踢得不高、膝蓋也沒伸直、而且身體還會一直晃來晃去,上去跟落下的時間都不夠快。還有演員用朝天鄧轉圈讓我驚呼,想必他一定花了相當的功夫在腿上!但是有個動作我覺得挺失敗,就是他單腳抬高然後轉圈,但是每次做這個動作都像快跌倒一樣,非常不穩,讓人看了膽顫心驚的。但是在某次他單腳轉圈後,馬上躺到地上,動作敏捷、迅速,十分流暢,讓人很有驚奇感!
這部片我覺得最大的缺點在讀白跟唱段連接的太突兀,突兀到好像是刻意提醒你一樣,會讓你才剛投入劇情馬上又跳脫出來,而且演員情緒也跟這個奇怪的轉折轉的很奇怪。
我上次看過<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玉堂春之三堂會審>,這部片跟那部差很多,玉堂春演員唱的時候是幾乎沒有動作的,很容易就讓人覺得無聊。但這部不一樣,演員的動作是做個不停,雖然增加了動態感讓人比較容易專心,但是只有一個演員重複如此多而性質相同的動作,反而讓人到了頭暈的境界,也許這值得好好思考一下,動與靜之間應如何拿捏?我想是過猶不及!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我現在就要交期末報告! 19631022 林揚
9603國劇動作──看戲報告
19631022 林揚
戲碼:96/11/10 《青白蛇》於城市舞台
指導老師:李柏君老師
這兩年似乎有特別多《白蛇傳》的舞台劇,自從去年梅門功藝坊推出《精──白蛇傳奇》之後,今年明華園也在六月上演了《超炫白蛇傳》(主打水漫金山一場出動消防車對觀眾水漫金山),這個月也由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在城市舞台演出新編京劇《青白蛇》。
自從上次為了國劇動作課的期中報告看了中國京劇院的《霸王別姬》影片後,心裡便對京劇產生了莫大的興趣,也就開始尋找未來將有的京劇表演。其實對於京劇的接觸到目前為止也僅有課堂上的認識及《霸王別姬》一戲而已,實在無法在京劇這博大精深的領域之中小有批評,說不出唱得好不好,演得好不好,所以只好在我所知的領域之中提出意見,以及對所學到的做出記錄。
這次在《青白蛇》中看到的,是他們將投影字幕直接打在兩旁的鏡框上,一般的字幕投影都是有其投影幕,但有時有角度及大小等視線死角的問題,這麼一來,立刻解決了這些問題,我想這是我們以後進劇場時可以利用的地方。而他們亦在字幕中為唱腔打上了西皮二六、散板轉回龍……等調名。
《青白蛇》是新編京劇,劇本由曾永義改寫而成,與原著不同的,他將白蛇傳的重心放在青蛇身上,企圖告訴大家真正愛許仙的是青蛇而非白蛇,怎麼說呢?他認為二蛇對於許仙,白蛇愛的外放,青蛇愛的內斂,以<仙山盜草>一幕為例,白蛇因飲雄黃現出原形,卻嚇死了許仙,白蛇急急趕往仙山盜靈芝,行前託付小青,若五個時辰之內趕不回許仙將魂飛魄散,請小青見機行事。然青蛇見許仙如此,心中是有說不出的焦急與心痛,三個時辰已過,見許仙魂魄漸趨不穩,青蛇毫不猶豫地吐出修練千年的靈珠含在許仙口中,安定其魂魄。白娘子趕回時時辰已過,知小青以自身靈珠保許仙魂魄而感激不已,實地裡心知肚明小青對於許仙的感情是有多深多誠。
但是他這麼一將焦點轉移,之後的故事卻也跟原著完全偏掉了。不但法海的角色由高僧降級為神棍,其後更無白蛇收伏雷峰塔之劇情。這戲新編之後我覺得不對勁或者荒謬的地方很多,有些地方甚至改得荒謬又好笑,好比法海一出場的裝扮,手裡拿著拂塵,這不像個高僧,反像個道士模樣,荒謬。原著中許仙是與白娘子一同經營保安堂,然而在此卻改許仙為教師身分,道理何在?三者,經典橋段許仙與白娘子相遇西湖斷橋,而劇中卻改為於觀音廟口相遇。這是在幾個小橋段上修改的地方,我都覺得不大對勁,即使是新編故事,但改的原因也得讓觀眾了解,而不是把任何一個謎題留在舞台上讓觀眾猜想。
然而我覺得對大的不對勁是編劇改編了原著中三人(一人二蛇)的情感,當觀眾逐漸猜到劇裡小青亦愛許仙時,整個劇情重心便完全向小青偏去,到了最後一幕,更出現了可笑的懲惡揚善大團圓劇碼。此幕敘水漫金山後,法海欲以金缽收妖,白氏正當分娩過後,身體羸弱而敗於法海之手,小青奮不顧身上前一挑法海,亦力不能敵,故敗退尋菩薩相助。菩薩到後,搖身一變成了法官角色,因法海降青白蛇乃出私欲,故菩薩懲其前二十世之修行成果一筆勾銷,此世重修一次。菩薩因見白素貞對許仙痴心一片,將他轉生為人,雖施法力神通,但終能以「人」的身分與許仙長相廝守,至此,白娘子見小青一人隻身獨影,便提議兩女共事一夫之見,小青搖首回拒,他希望白素貞與許仙能成神仙眷侶便足夠,自己的至愛便留到天邊去追求罷。
看見這般詮釋,我實在很不喜歡,雖然白素貞的角色維持的還算成功,但青蛇卻破格的很嚴重,沒有了傳統形象中好強鬥勝的氣魄,反而很不恰當的添上了小女兒家的扭捏。雖說故事新編是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但我想是得在尊重原作不竄改的前提下進行,對原作中自己認為不足之處多做著墨,而非隨自己的意思將故事大改特改,不但少了原作的感人和傳奇之處,更多了幾分俗氣,自己的思想未臻成熟,便對前人之作大加批評編寫,不但易遭觀眾批評,更喪失了原著之中那份美麗動人。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白蛇傳》 19631011林雅婷
《白蛇傳》 19631011林雅婷
小時候看過連續劇版的白蛇傳,對於白蛇傳的故事相當喜歡,但其實記憶中的結局早已模糊不清,這次重新看白蛇傳,對我來說有某種難以形容的意義。第一次看京劇,顛覆了我對京劇原以為的看法,總以為會是非常枯燥沉悶的,沒想到卻是非常精彩可期!雖然花了1、2個小時看完整部戲,但非常的精彩。
故事敘述白蛇青蛇姊妹倆修仙下凡,遇上許仙,白蛇與許仙相識相愛進而結為夫妻懷有一子。雄黃酒後白蛇為救許仙一命,她不惜冒險登山取仙藥熬湯,救回丈夫一命,豈料因此漏了非凡間女子的身分。法海見人間有白蛇青蛇兩妖,話說要渡許仙過關,將許仙軟禁於山上。白蛇青蛇上山求法海還回許仙,法海卻說許仙已削髮出家,從此不問世間俗事。白蛇青蛇與法海大戰,她們倆找來蝦兵蟹將而法海請來仙兵神將。一戰下來,白蛇青蛇受傷嚴重只能退下。白蛇傷心欲絕、青蛇忿忿不平欲將負心人許仙殺死。然而此時許仙早已不在乎白蛇的真實身分、偷偷下山尋回妻子,在一番解釋下終於得到白蛇青蛇的原諒,一家團圓。原以為從此平安無事,怎知法海不願意放過白蛇,在許氏夫妻剛抱有一子時殺至他們家,用法器強行將白蛇帶走壓至雷峰塔下一過十數年。最終白蛇還是得到解救,一家人才真正團圓,是歡喜的結尾。
雖然說是配音片,但是演員與配音員聲音動作配合得剛剛好,非常的自然,讓我覺得很真實。無論是說話還是用唱的,白蛇有白蛇的味道-溫柔賢淑;青蛇則有青蛇的性格-真誠魯莽;許仙-憨厚老實;法海-強硬逼人。聲腔圓潤且口齒清晰不含糊,很好聽!服裝方面,白蛇一出場便讓我眼睛一亮,一身白色服裝明顯表示此人是白蛇,頭上的裝飾也相當精緻,而青蛇一身青藍色的服裝也很亮眼;許仙一身樸素的書生裝扮很符合角色性格;法海則是標準的法師裝扮。最可愛的莫過於蝦兵蟹將了,哪個是蝦哪個是蟹一眼便能明辨,還有干貝們也很可愛(是叫干貝嗎?......);神將們身上的服裝則很有天兵威嚴,有的還帶有金黃色澤,很好看的服裝設計。並且在兩位女主角的服裝上,平日與打鬥時都有修改過,鬥服與平日裝扮的不同在設計上也很有巧思,像是平日是裙裝而打鬥時就是褲裝並且改成可以配戴劍的樣式。
印象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水淹金山寺的海鬥部份了!配上當時的音樂以及演員們的動作-漂亮的翻滾、槍來劍去。即使沒有一點台詞也令人感到緊張不已,乾淨俐落的動作讓人佩服極了!可見每一位演員的功夫底子都相當深厚。整個場面是滿的卻不至於讓人眼花撩亂,至今那畫面還在我腦中清晰播放,當下的感想就是:『厲害!了不起!!』另外還有青蛇在許仙歸來時一直想拔劍斬殺,白蛇一面擋一面對許仙訴說自己的心情是多麼痛心,大戰法海若不是青蛇相保,她與肚裡的孩子早就命喪黃泉,可愛就可愛在青蛇的氣憤跟白蛇的坦護,當下的畫面構成強烈的對比,也看得出白蛇對許仙用情多深,還有青蛇又對白蛇有多麼深厚的姐妹情誼。只是記憶中,青蛇其實也是愛慕著許仙的,她默默壓抑住自己的心情,全心幫助白蛇與許仙,也因為她真的非常愛白蛇。此劇中並沒有太看得出青蛇的愛慕之意,但在她如此氣憤之下欲殺許仙是可以想見的,因為她希望他們兩幸福所以不許許仙真的拋下白蛇母子吧!
整場戲每一次的停頓都非常有力,每一次的亮相都非常漂亮,京劇就奇妙在不需要過多瑣碎的言語但用清楚的肢體動作來表達一切,臉上的妝以及表情也都能精確的展現出角色的身分、情緒,不愧是國粹!我也很喜歡水袖,無論用水袖表達甚麼情緒我都覺得很美很好看,或放或收,在這方面我認為現代劇場上比較不容易看到用這樣的服裝設計,因此國劇這部份是我極為喜歡的。這齣戲不僅僅改變了我對京劇的看法也改變了我對國劇動作的想法,我想今後我會多愛國劇動作一點的。
19631016國劇動作看戲報告─《卓文君》
國劇動作報告─《卓文君》
19631016柯辰穎
傳統戲曲對我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以前也只在一次因緣際會之下,約略聽過一些有關於身段以及唱腔的講座。上國劇動作這門課之後,我開始對這門科目感到有興趣。這門課中我發現到,演員的身體控制真的很重要,我開始認識了點傳統戲曲。老實說,我一直很想看現場的傳統戲曲表演,但總是無法佔盡天時地利,因此也從未看過現場的表演。
《卓文君》是從北藝大圖書館借出來的影片,卓王孫將女兒文君許配給皇親,未料尚未婚配,皇親已死。卓王孫讓女兒守寡。某天,卓王孫邀請司馬相如到家中宴會作客,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兩人便因此愛上了彼此。於是卓文君離家私奔,終於與司馬相如結為夫婦。但因司馬相如一貧如洗,於是開了間小酒店過日子。後來卓王孫因看不下去,因此拿了一筆生活費給了兩夫婦。
雖然故事很長,但我看的並不是全部的部份,只有「閨怨」和「鴻飛」兩場戲。
看戲的時候,非常不能適應配音的唱腔。要非常非常用力且仔細去聽才有辦法聽清楚,或許是因為自己並非從前就開始看傳統戲曲的關係,所以才會聽不清楚。另外,演員的身體運用真的很有趣。每個腳色隨著性格年齡不同,走路的步法也很不一樣。例如卓文君的走法很柔細,而另一個丫環的步法比較起來就粗了點。而老一點的僕人走路的方式,讓人感覺一步一步很穩重,又略帶點僕人的卑躬屈膝的味道。以前只知道在傳統戲曲中每個腳色的走路方式都很不同,看過以後深深覺得步法是門很深澳的學問,不是隨便走一走就可以的。
在以前聽過的那堂講座中有提到有關水袖的運用,可以代表一個腳色當時的情緒,利用水袖的擺動去表現出來。因此在看《卓文君》的時候,我也稍微注意了一下每個演員的水袖。但是,我依然看不出什麼特別的情緒,感覺演員沒有特別利用水袖去做這類的情緒表達。唯一讓我感到有運用到的橋段,大概只有在「鴻飛」這一段當中,丫環在生氣時走向前用力甩了甩手,並將手插到腰上時,水袖的擺動中似乎帶有種表現憤怒的感覺。因為它流動的速度很快,很蠻橫,所以讓我有這種感覺。
在一開始的「閨怨」這場戲中,一開始卓文君便一邊唱一邊走出。雖然聽不太懂他唱的全部內容,但是從它的肢體和表情,約略可以看見她的哀愁。丫環出場的時候,或許是因為配音的問題,讓我總覺得丫環唱的很怪,聲音很不順。後來卓王孫出場,出現了一個感覺有年紀的男生腳色,臉上拖著一條長長鬍子,蓋住了他半個臉。老實說,因為看不到臉只剩下眼神,所以表情中的眼神也是非常重要。
我覺得自己看過的傳統戲曲仍然太少,有時間有機會我一定要多看其他的傳統戲曲,這樣才能夠更幫助自己看懂更多的戲,也能夠了解到更多。
19532027 顧志杰 其中看戲報告─白蛇傳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中國傳統戲曲還滿好看的。我跟靜流兩人很孤單的到圖書館借了白蛇傳來看。白蛇傳算是我第一次完整看完的京劇吧!雖然以前曾經看過兒童版的白蛇傳,蔡志忠的漫畫,還有連續劇版,但是他們在我腦中的印象都不是很清楚。
白蛇傳是在描述兩隻雌性的蛇精分別為青蛇跟白蛇,化身成人下凡消遙,在一次雨中巧遇書生許仙,白蛇化名素真,與許仙產生情緣,兩人結為夫妻,並懷有一子。有節日喝雄黃酒,白蛇顧了許仙面子乾了兩杯,身體不適先到房裡休息,此時法海禪師發現妖氣濃厚,前來說服許仙查看自己妻子是否為白蛇,法海走後,許仙好奇使然,近了臥房,被眼前的畫面嚇到神出魂魄,青兒發現後喚醒素真,素真不忍丈夫歸去,前往仙山偷靈芝,救活許仙後,法海又來說服許仙離開素真,許仙一時貪生怕死,跟了法海出家上金山寺,素真尋夫不著,帶青兒水淹金山寺,大鬧一場,不敵神兵。他日許仙偷偷下山尋妻,彼此訴說苦衷,後來法海發現,將白蛇鎮壓在塔下,從此不得超生。
其實白蛇傳是一部很感人的戲,雖然伴奏的樂團聽起來因為不是很哀傷,但是我也看到了中國傳統戲曲裡演員的專業訓練,連這種沒有燈光與音樂營造的氛圍我都想哭了,如果將白蛇傳放在舞台劇上,我可能會潸然淚下吧!尤其是當素真上仙山為了取靈芝兒不顧德行與性命,和仙官打了起來。甚至忍氣吞聲不願讓青兒對許仙的無情報復,白蛇對於凡人的愛情何等偉大,為何我們眼中所謂的“異類”就不能跟我們一起生存呢?禪師法海自為除妖,要讓許仙遠離妖魔不售性命威脅,其實更讓許仙痛不欲生,做人做鬼也不是,我還沒看過原文,但是這個版本的導演一直要讓觀眾覺得法海很不是個好人,我也摸不著為何法海要收服白蛇?
至於為什麼會覺得京劇好看呢?這免不了同時上國劇動作以及中國劇場史的感受,中國傳統戲劇的標準形式,就是一個空曠的舞台,藉由演員的功力表現一切在故事裡要發生的事情,所以有很多動作表現是固定的,這也因此我們要學習國劇動作基本功吧!雖然在戲裡很少看到我們上課的東西,但也許他們已經悄悄的作了,只是被拆解與組合,看不清楚而已。不過有一個東西是最清楚的,那就是“看”!看的動作常常與音樂結合,總是在動作的最後一拍會給一個聲音,而那個聲音與演員的動作拍子必須吻合,亮相,讓我覺得是中國傳統戲曲的一個精華,我很喜歡看亮相,因為飾演白蛇的演員很漂亮,許仙的眼睛也很好玩。其中最精采的莫過於水淹金山寺了,眾多演員的武打動作無懈可擊,每個人的動作都很困難,卻做得如此輕鬆,對於我這個不善於控制自己身體的人來說,可真是一大衝擊!我喜歡白蛇的演員,不僅漂亮,功夫又好,激烈動作亮相以後,不噓不喘,這才是,中國京戲的精華吧!
我發覺我快愛上京劇了,如果每個演員都是俊男美女而且武功高強的話。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接下來要去觀賞快雪時晴,讓我來瞧瞧,現在劇場,如何將現代與傳統融合在一起!
2007.11.7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看戲報告19631032
《白蛇傳》,中國傳統的老戲,探討著人妖之間的關係,由杜近芳、葉少蘭、劉琪主演白素貞、許仙、小青,杜近芳、葉盛蘭等錄音,錄音與配象分開的製作,利用不同人主要的專長結合,畫質跟音質都還不錯,可以說是頗為精緻的影片。雖然我沒看過幾齣京劇,但我覺得好像有點金光劇的感覺,就算他的故事很有深度,演員很厲害。可能是場地太大的問題吧,感覺很不自然又或著是因為我不了解京劇的型式。
在看這齣《白蛇傳》之前,其實我對於京劇可以說是非常的不了解,不太知道到底京劇跟歌仔戲的分別,只有大約的印象而已。雖然我國中時有學過一些京劇的動作,但畢竟以舞蹈為出發點的和以京劇為出發點的質地上有些不同,京劇的身段很內斂,主要是注重韻味,動作不需很大,但是氣息韻味一到,就好像會被拉著走一般離不開視線。舞蹈則注重精準,動作做滿但不一定氣息做滿,而京劇的動作強調身段,氣息做滿但動作不一定做滿。
我很喜歡飾演白素貞的演員,她的身段很好,一舉手一投足都像是精心設計好了角度力到一般,搭配上漂亮的臉孔,指可惜唱歌時聲音很低,可能是京劇的要求如此吧,除了音質以外她唱得很好,技巧很純熟,幾乎沒有出差錯,但我卻覺得有點可惜,這麼漂亮的身段與面貌竟搭配了如此的歌聲。在雨會許仙的時候,白素貞害羞曖昧的表情,左點一下右點一下,看了一眼卻又急急收回,身段與表情眼神搭配得很好,感覺很滿,沒有一個動作多餘,也沒有一拍的停頓是浪費的。而在盜仙草的地方我覺得很可惜,動作太慢了很不流暢,而且動作也感覺很膚衍,像是隨便做做的很不精采。一個在跟白蛇打鬥時另一個竟然自以為滿拍的緩慢出招等白蛇來接,很粗糙很沒有誠意。
而許仙與小青感覺很平凡,雖然我知道他們也是很大牌的演員,經驗老到,但我會覺得他們其實像是隨意一個經驗老到的人就可以取代的一般,沒有渾然天成的美,韻味也還好。在第一段中許仙看到白素真時誇張的神情讓我覺得有點太膚淺了,好像仗著觀眾愛看他的那種偶像心態,露張臉睜睜眼睛,像是兒童劇般的張大嘴向觀眾說話,乎略掉了很多本來的身段。而在身段上感覺也沒有很穩,少了些動作裡關鍵的逗點與連接點,比較不會讓人非常的屏氣凝神專注在他的一舉一動中。不過我覺得他的架勢很好,對於演出很有經驗,雖然動作不怎樣卻能以類似自信的東西蓋過。而小青的角色很活潑,需要一直動來動去配合白素貞,腳跟身體都很靈活,聽到事情以後急忙去辦的起步的時間點抓得很好,快步走的時候動作很靈活氣息很順暢。不過我不喜歡她有些東西做得太誇張,可能也是因為她的眼睛太大了,看起來很誇張吧。
雖然看完了《白蛇傳》以後我發現我對京劇還是有些認知上的差異,像是精緻度排場之類的等等。在我之前的觀念裡,京劇就是一張桌子兩張椅子,出相入將,簡簡單單的舞台很小,就像是歌仔戲或是相聲一般。但《白蛇傳》的舞台很精緻,雖然道具很少但卻很有傳統的味道。而他們的服裝也是非常的精緻,一層層的布料,繡上滿天飛舞的圖騰,雖然厚重但卻有種華麗的,洋洋灑灑的感覺。
我想,簡單的佈台與華麗的衣服應該是要凸顯我們觀眾的眼光應該要放在演員身上的這件事吧,畢竟觀眾除了喜歡故事本身的內容外就是衝著哪個演員的身段好功夫漂亮才會想來看永遠都只有那幾齣的劇碼的。
人自稱為萬物之首,具有智慧與道德倫理,與妖是黑與白之間的極端,見妖則殺。但其實人心又何嘗不是世界上最壞的東西呢?劇中的白蛇妖白素貞為了尋求真愛不顧一切的化成人類下山,好不容易遇上了許仙與他結為夫妻有了孩子,好好的做為人,幫助鄉裡親民賣藥診病度日,為了救許仙一命還去蓬萊盜仙草,但卻為了蛇妖的這個身分促成了悲劇的結局。死咬著不放的法海與無能的許仙更加襯托了這個諷刺,人心比妖心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