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19631016國劇動作看戲報告─《卓文君》

國劇動作報告─《卓文君》
19631016柯辰穎

傳統戲曲對我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以前也只在一次因緣際會之下,約略聽過一些有關於身段以及唱腔的講座。上國劇動作這門課之後,我開始對這門科目感到有興趣。這門課中我發現到,演員的身體控制真的很重要,我開始認識了點傳統戲曲。老實說,我一直很想看現場的傳統戲曲表演,但總是無法佔盡天時地利,因此也從未看過現場的表演。
《卓文君》是從北藝大圖書館借出來的影片,卓王孫將女兒文君許配給皇親,未料尚未婚配,皇親已死。卓王孫讓女兒守寡。某天,卓王孫邀請司馬相如到家中宴會作客,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兩人便因此愛上了彼此。於是卓文君離家私奔,終於與司馬相如結為夫婦。但因司馬相如一貧如洗,於是開了間小酒店過日子。後來卓王孫因看不下去,因此拿了一筆生活費給了兩夫婦。
雖然故事很長,但我看的並不是全部的部份,只有「閨怨」和「鴻飛」兩場戲。
看戲的時候,非常不能適應配音的唱腔。要非常非常用力且仔細去聽才有辦法聽清楚,或許是因為自己並非從前就開始看傳統戲曲的關係,所以才會聽不清楚。另外,演員的身體運用真的很有趣。每個腳色隨著性格年齡不同,走路的步法也很不一樣。例如卓文君的走法很柔細,而另一個丫環的步法比較起來就粗了點。而老一點的僕人走路的方式,讓人感覺一步一步很穩重,又略帶點僕人的卑躬屈膝的味道。以前只知道在傳統戲曲中每個腳色的走路方式都很不同,看過以後深深覺得步法是門很深澳的學問,不是隨便走一走就可以的。
在以前聽過的那堂講座中有提到有關水袖的運用,可以代表一個腳色當時的情緒,利用水袖的擺動去表現出來。因此在看《卓文君》的時候,我也稍微注意了一下每個演員的水袖。但是,我依然看不出什麼特別的情緒,感覺演員沒有特別利用水袖去做這類的情緒表達。唯一讓我感到有運用到的橋段,大概只有在「鴻飛」這一段當中,丫環在生氣時走向前用力甩了甩手,並將手插到腰上時,水袖的擺動中似乎帶有種表現憤怒的感覺。因為它流動的速度很快,很蠻橫,所以讓我有這種感覺。
在一開始的「閨怨」這場戲中,一開始卓文君便一邊唱一邊走出。雖然聽不太懂他唱的全部內容,但是從它的肢體和表情,約略可以看見她的哀愁。丫環出場的時候,或許是因為配音的問題,讓我總覺得丫環唱的很怪,聲音很不順。後來卓王孫出場,出現了一個感覺有年紀的男生腳色,臉上拖著一條長長鬍子,蓋住了他半個臉。老實說,因為看不到臉只剩下眼神,所以表情中的眼神也是非常重要。
我覺得自己看過的傳統戲曲仍然太少,有時間有機會我一定要多看其他的傳統戲曲,這樣才能夠更幫助自己看懂更多的戲,也能夠了解到更多。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