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碼:<逍遙津.劫魏營><玉堂春>
時間:9/28 19:30
地點:新舞台
由於經過成長過程中西方文化的洗禮,我在好萊塢電影的明星式崇拜、大型歌劇的至高無上、馬戲團的逗趣……的薰陶下,京劇這種由中華文化所發展出來的戲劇,似乎離我很遠。在未真正體驗它的魅力之處前,就已先入為主地認為那只會在年歲已長的老年人身上發生效用。但見到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甚至中文本身所表現出來的嚮往神情,正如從前我如何喜好西方文化那樣,使我有了想要瞭解,我們中國人所作出來的東西,那看似俗艷傳統又沉悶的藝術,它的魅力之處到底何在?
看完這齣李寶春的「新老戲」,我開始後悔了。我後悔我沒有早一點發現中國戲曲之美,而花了多少年的時間盲目地吞嚥西方所製造出的華麗的速食藝術……
在第一場戲<逍遙津>中,我們可以看到頻繁出現在曹操等大人物身邊的侍衛兵,雙手平舉,月鴨掌朝外,配合國劇動作的基本步伐,指高氣昂地在舞臺上邁步前進,明顯地襯托出主人翁的英明果斷、自信爽快的偉人性格。第二場戲<劫魏營>,一連串高難度的翻滾彈跳,更令觀眾看得目不暇給。這是我們特有的武功,所發展出的一套身段、肢體藝術之美。
中國文化以精簡出名,在舞台上也可以看出。一張屏幕、一張桌子,及兩張椅子,就已表達出該有的空間感,對於角色所處的環境也都因此而交待清楚,並同時賦予觀眾許多想像的空間;雖然簡單,卻擁有強烈意象的表示作用。例如當演員要射箭時,手中拿著弓卻沒有箭,但只要弓弦一彈,威力卻足以使對方摔倒在地;武打場面其中一人有打沒有到,另一人卻早已敗倒在地。
講到印象中極為嘈雜的中國傳統音樂,在這裡,配合著劇情發展,而產生了加強效果氛圍的作用,有時我甚至會將視線轉移至舞臺側邊的樂手,看著坐在最前方的京胡手,隨著角色的唱腔,拉出整場戲的旋律基調。那感覺,其實是很舒服的。另外,在角色上台或退場之時,音樂也都有一定的形式與之配合。
最令我感到興趣的,是在<玉堂春>這齣戲中,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戲曲,會如何去述說一個關於妓女的愛情故事?一開始,我們可以由劉秉義及崇公道的態度中看出他們是多麼的看不起從事,以較現代的詞語來說,特種行業的人,以及至臨光顧的嫖客,認為他們所遇到的困難,都是應該的,是一種報應。而官員間的輕浮嘲笑以及對蘇三的貶低態度,看出他們自認擁有人世間最高尚的道德情操,並對此持有無庸置疑的自信。
我們可由三位官員(包括主審官王金龍)在審問蘇三時,異口同聲的「講!」以及稟報完畢的第一個反應「低頭。」看出,一個沒有愛情選擇權,又被人陷害謀殺的妓女,她如何在這世界上生存下去(先不說”有尊嚴地”)?似乎就只有靠著”誠實”和”隱忍”、”低頭”了。而在朝廷中,一直不肯與蘇三相認的王公子,最後他是否會面對起他的良心,以及那從前遇難的他,所堅信的那種愛情?
戲中雖然不乏蘇三在述說自己身世時的悲苦,卻也不忘加入一些有趣得恰到好處的橋段。例如監婆的出現,以及劉官員在審問前就要處罰蘇三,把王公子嚇個半死的笑料。然而,我們卻還能在一片笑聲中,看到作者由此隱射出古代官員的腐化──收賄、不考慮人權等,不禁讓人想將之與當今司法的現況做比較--從古至今,我們在審問犯人時有什麼樣的差別?有差別嗎?
有別於西方歌劇的一貫作法,這對災難不斷的露水夫妻,最後終於破鏡重圓,結成姻眷。這樣子的好結局,不但顯現出人的光明面(王公子雖然已身居高位,過著優渥的生活,卻不忘從前遇難時,所作下的承諾,也沒有忘記兩人愛情的可貴);雖然出生低微,卻也不該放棄希望,就算似乎已沉到谷底(蘇三被陷害謀殺罪、愛的人離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還是有翻身跳脫、失而復得的可能。沒想到,平日不常接觸的中國傳統戲曲,不但在舞台道具以及樂曲的表現上極為精緻,也在似乎嚴肅的劇情當中,給觀眾帶來寓教娛樂的效果,看完後不僅身心開懷,也從中得到了人生中最簡單卻最偉大的樂觀思想,難怪有像李寶春這樣的創作著,那麼想要把京劇文化傳衍下去,深怕失去了我們中華文化的這項珍寶!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19531003 洪儀庭 [新老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