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京劇《胡雪巖》
姓名:黃貴鈞
學號:19631020
會選擇這齣戲有它的理由,一來怕一上手就看道地的京劇,說不定不能融入劇情。新編京劇,多少會令人感覺有點混入現代劇場的元素,對習慣於看舞台劇的我可能會比較容易上手;二來是因為對胡雪巖這人有些許好奇,想看看國光劇團會怎麼詮釋它。
本來很怕因為是個京劇新手,會聽不太出唱腔裡的咬字,但看到影片中有字幕提示,這下子至少可以看一下字幕,倒是助益不小。剛開始的唱腔蠻令我震撼的,有種被撼動的感覺,著時感到驚訝,畢竟是新手,很怕會像看之前的京劇影片那樣,覺得唱詞很慢有點想快轉,但此次影片竟然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倒是很想仔細去聽他怎麼抑揚頓挫,有時一段唱完了,還會覺得怎麼這麼快就沒了,真想多聽幾句。
另外,因為之前在書上一直看到京劇用簡單的身段動作,代表了一些特殊的心境與意義,因此,表演時特別去注意演員的動作,其中以飾演左宗棠的步伐,最令人移不開眼睛,他的亮相,十分好看,並且可從他的步伐踩的方式,看出他的境遇心態,官威十足的步伐,還有憤怒的步伐,甚至是失勢時駕著柺杖的步伐,都有他的獨特格式,我對於國劇動作瞭解也只會一點點皮毛:如柔肘、雲手、穿肘、山膀……等等,不是很了解其演員個別所做出的專有名稱,但他的重複性與特殊性,足以讓觀者在第二次看到同樣的步伐時,就可以反應的相似的境遇。
此外,簡單的格式,竟也可以表現出心境的轉變,兩張椅子一張桌子──京劇最基本的道具,從兩張椅子同在左宗棠側,左宗棠坐,表現了左宗棠對胡雪巖的不信任,到拉一張椅子到一側,賜坐,表現了左宗棠對胡雪巖的另眼相看,到最後兩張椅子相對於桌子,左宗棠坐在胡雪巖對面,顯示左宗棠對胡雪嚴的推心置腹,暢談無慮,其思維細密,運用之巧妙,令人嘆服。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新編京戲如果遇到需要編寫全新的故事題材,那就有可能遇到這個棘手的兩極問題:「話劇與戲曲」。但這兩難之間絕對又有過渡的空間。這大概是因為整個戲劇藝術乃至媒體,和電影世界,在時間上都遭受過完全的西化。所以當我們思考所謂劇情或著人物時,冷不防就自己加入了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戲劇概念──而這些都是西方文學傳統下的戲劇產物。當然我們已不可能像湯顯祖之輩發揮那耳濡目染下純正的戲曲傳統;但是如果本來就是人家的東西,也不妨大方承認和有著距離的尊重。我認為《胡雪巖》遇到了這個時代尷尬又嚴重的兩極問題。我想名之為新編京戲,但是之中的京戲味可說是少了主菜,劇情脈絡跟表演形式跟著都是西方話劇的腳步,所謂原本屬於京戲的風味已邊緣化到了遙遠歧異的國樂,深情卻又陌生的抒情唱腔,然後突然來一招插入的身段戲曲記號,約莫舞台上就剩下零零落落空空盪盪不成東西的四不像了。
不知是傳統戲曲本身編劇的限制性,還是我還抓不到傳統戲曲真正表現感人的地方,對於故事的本身,較難有比較深的共鳴,相較於現代劇場複雜的思考邏輯與嚴密的人性分析,傳統戲曲走得似乎是比較簡單的故事主軸,大起之後必大落,忠奸官商雖難面面俱到,但那複雜的人性掙扎與心理分析,在戲裡面似乎都被簡化,或者該說是內化了,不能說沒有表現,但其含蓄的手法,讓人不容易產生共鳴,簡單的說,看京劇的感覺,純粹就是在看戲,在聽戲,甚至是耳熟能詳的戲,聽前面就知道後面,就是想聽,休閒娛樂欣賞,但看現代劇場的戲,卻常常有變成戲裡角色,完全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和角色一起思考掙扎痛苦歡樂的感覺。
傳統戲曲的格式化,有了他簡約與形式的美學,但也把觀眾和戲本身劃分了開來,看戲成了一種純粹的活動,同時也達到了雅俗共賞的效果,可以是純粹的娛樂,也可以去深入思考含蓄之下的內容,但在看戲的同時,或許我們這些新手,就很難在看戲的同時,對故事得到很深的共鳴,我想這或許是傳統戲曲在推廣上的關鍵之一吧!
姓名:黃貴鈞
學號:19631020
會選擇這齣戲有它的理由,一來怕一上手就看道地的京劇,說不定不能融入劇情。新編京劇,多少會令人感覺有點混入現代劇場的元素,對習慣於看舞台劇的我可能會比較容易上手;二來是因為對胡雪巖這人有些許好奇,想看看國光劇團會怎麼詮釋它。
本來很怕因為是個京劇新手,會聽不太出唱腔裡的咬字,但看到影片中有字幕提示,這下子至少可以看一下字幕,倒是助益不小。剛開始的唱腔蠻令我震撼的,有種被撼動的感覺,著時感到驚訝,畢竟是新手,很怕會像看之前的京劇影片那樣,覺得唱詞很慢有點想快轉,但此次影片竟然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倒是很想仔細去聽他怎麼抑揚頓挫,有時一段唱完了,還會覺得怎麼這麼快就沒了,真想多聽幾句。
另外,因為之前在書上一直看到京劇用簡單的身段動作,代表了一些特殊的心境與意義,因此,表演時特別去注意演員的動作,其中以飾演左宗棠的步伐,最令人移不開眼睛,他的亮相,十分好看,並且可從他的步伐踩的方式,看出他的境遇心態,官威十足的步伐,還有憤怒的步伐,甚至是失勢時駕著柺杖的步伐,都有他的獨特格式,我對於國劇動作瞭解也只會一點點皮毛:如柔肘、雲手、穿肘、山膀……等等,不是很了解其演員個別所做出的專有名稱,但他的重複性與特殊性,足以讓觀者在第二次看到同樣的步伐時,就可以反應的相似的境遇。
此外,簡單的格式,竟也可以表現出心境的轉變,兩張椅子一張桌子──京劇最基本的道具,從兩張椅子同在左宗棠側,左宗棠坐,表現了左宗棠對胡雪巖的不信任,到拉一張椅子到一側,賜坐,表現了左宗棠對胡雪巖的另眼相看,到最後兩張椅子相對於桌子,左宗棠坐在胡雪巖對面,顯示左宗棠對胡雪嚴的推心置腹,暢談無慮,其思維細密,運用之巧妙,令人嘆服。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新編京戲如果遇到需要編寫全新的故事題材,那就有可能遇到這個棘手的兩極問題:「話劇與戲曲」。但這兩難之間絕對又有過渡的空間。這大概是因為整個戲劇藝術乃至媒體,和電影世界,在時間上都遭受過完全的西化。所以當我們思考所謂劇情或著人物時,冷不防就自己加入了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戲劇概念──而這些都是西方文學傳統下的戲劇產物。當然我們已不可能像湯顯祖之輩發揮那耳濡目染下純正的戲曲傳統;但是如果本來就是人家的東西,也不妨大方承認和有著距離的尊重。我認為《胡雪巖》遇到了這個時代尷尬又嚴重的兩極問題。我想名之為新編京戲,但是之中的京戲味可說是少了主菜,劇情脈絡跟表演形式跟著都是西方話劇的腳步,所謂原本屬於京戲的風味已邊緣化到了遙遠歧異的國樂,深情卻又陌生的抒情唱腔,然後突然來一招插入的身段戲曲記號,約莫舞台上就剩下零零落落空空盪盪不成東西的四不像了。
不知是傳統戲曲本身編劇的限制性,還是我還抓不到傳統戲曲真正表現感人的地方,對於故事的本身,較難有比較深的共鳴,相較於現代劇場複雜的思考邏輯與嚴密的人性分析,傳統戲曲走得似乎是比較簡單的故事主軸,大起之後必大落,忠奸官商雖難面面俱到,但那複雜的人性掙扎與心理分析,在戲裡面似乎都被簡化,或者該說是內化了,不能說沒有表現,但其含蓄的手法,讓人不容易產生共鳴,簡單的說,看京劇的感覺,純粹就是在看戲,在聽戲,甚至是耳熟能詳的戲,聽前面就知道後面,就是想聽,休閒娛樂欣賞,但看現代劇場的戲,卻常常有變成戲裡角色,完全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和角色一起思考掙扎痛苦歡樂的感覺。
傳統戲曲的格式化,有了他簡約與形式的美學,但也把觀眾和戲本身劃分了開來,看戲成了一種純粹的活動,同時也達到了雅俗共賞的效果,可以是純粹的娛樂,也可以去深入思考含蓄之下的內容,但在看戲的同時,或許我們這些新手,就很難在看戲的同時,對故事得到很深的共鳴,我想這或許是傳統戲曲在推廣上的關鍵之一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