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時間:2007/11/3 19631007 王泓智
從圖書館借來的片子當中,看到了繁體字的簡介,心裡想說[終於有比較可以看得懂得京劇了],便二話不說拿去登記借用。<<鍾馗>>故事其實是民間傳統比較耳熟能詳的傳統故事,特別是嫁妹時的這一幕,表達了兄妹之間的深厚情感。劇一開始,道出了鍾馗[裴豔玲飾]赴京趕考的原因在於,不滿縣太爺之子常瘋,收買鍾馗並要求他在試卷上寫上常瘋的名子,個性剛直的他不滿這種敗壞的行為,便收拾行囊往北京出發,在出遠門前,又強調了兄妹之間那種分離的感覺,加強了兄妹之間的情感,為之後劇情發展鋪了陳。第二幕,在一種詭異的氛圍當中,道出了故事當中的奇幻一面,在這詭異的山洞裡,有著一群等著捉弄人的鬼怪,這是關鍵性角色,杜平,由於前往赴京趕考的路上,遇到了風雨,便決定在山洞中歇息,不料遇到此等怪事,一慌之下便昏了過去,此時同樣在趕考路上的鍾馗,由於個性關係,便捨身相救,勇猛的趕跑了鬼怪之後,得知原來同是考生,並得知還是同鄉的事實,此搭救的行為建立了兩人的友情,也鋪好了後面劇情發展。不料朝野敗壞,考官當中的楊太師,與常瘋是親戚關係,便決定來個[投桃報李]之計,將實為榜首的鍾馗之試卷,與常瘋庸俗不堪的試卷調了包。當要再宣布今科狀元的時候,帶著不滿與懷疑的鍾馗來到考殿,質疑此庸俗之仁德何能高中,這時鍾馗已知楊太師與常瘋之間的關係,在知道實情之後,忿忿不平之下,個性剛直的他憤而撞柱而亡,此外,楊太師還宣布不可替他安葬,否則格去功名。杜平不顧懲罰,還是將鍾馗安葬,上天有感於鍾馗為人剛直,便封為鬼王,為報答杜平死後的恩德,便決定讓孤苦伶仃的妹子,下嫁於杜平,直到完婚之後,才肯去終南山接旨。後段嫁妹的過程強烈的表達出兄妹之間的情誼,己使原本就知道的故事,還是讓人感到深刻的感情。
中國戲曲當中,像鍾馗這種梆子戲與京戲相輔相成,並同分在一個領域當中,而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北京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準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京劇當中角色的分類總共有:生、旦、淨、丑。生就是指男子,分為老生、小生、武生。旦指的是女生,分為正旦、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馬旦、彩旦。 淨指的則是花臉,又分為正淨、副淨、武淨、毛淨。丑就是丑角,有文丑、武丑、女丑。然而在古代戲劇中的末角也作為重要角色單獨列出的,其一般作為配角,而裝扮對於一個角色的設定有著明顯的解釋。
藝術形式又可分為唱、念、做、打,唱就是行腔,念就是具有音樂性的念白,做就是身段和舞蹈,打就是武打動作。
而音樂在中國傳統戲曲當中,占了相當大的部分,其中又分出許許多多的腔與板式,樂器方面在場景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演奏方式,分成文場與武場兩種。
京劇的道具則十分寫意,比如一隻馬鞭就代表了胯下坐騎,兩面繡著車輪的旗子就可以代表一輛車,而坐車人實際是走著,模擬性的動作,無一不是象徵性的表象。西方的戲劇發展中,無論歌劇、舞台劇,都是需要有大型並且寫實的舞台道具與佈景,今天台上有人需要騎馬,還真的會把一匹馬牽到舞台上來,或做一匹假馬;而中國的表演形式:一根馬鞭加上一連串程式化的從上馬、騎馬、快馬加鞭、懸崖勒馬、下馬的舞蹈與舞台動作,就可以讓你知道他是在騎馬。中國戲曲只需要一桌兩椅,就可以擺出各種場景,這是西方戲劇所沒有的。
然而我國的傳統戲曲一直以來都未能完全脫離講唱的模式的影響,最顯著的部分莫過於人物的姓名、身世、心情、意念,甚至把生平幾乎交代完等等的,過分交代劇情,有點像是在看故事書。
基本上中國戲曲舞台,就是寫意的、抽象的,它並沒有很固定的形式那一般西方戲劇在舞台方位訂出的九宮格分法,在京劇舞台裡面大致上可以類似相符的說法。
然而我覺得,在戲劇史這門環節當中,中國戲劇一直被局限於[傳統],並沒有像西方戲劇的進步,至今以年齡層來說,西方戲劇一直都佔有較廣大的年齡層,不像傳統戲劇的劇場當中你總是看到很多老人,但是明明它是那麼有內容的東西,卻沒有被發展得很好,雖然我個人真的不會喜歡傳統戲曲,也很難看的懂劇中一些[身段]的用意,因為實在是太抽象了,在沒有做功課的情況下看傳統戲曲是很難看的懂得,因使對於一些剛接觸的人,可能就不會有想再接觸的感覺。傳統藝術中有許多相當有深度的內容,並且可試著從中找到現在劇具成長的元素,學著不去排斥傳統戲劇的獨創性,並研究包含此內的精神,在我們生活當中其實是相當受用的。在歷史的洪流當中諾不能持續的讓某種藝術持續成長,那勢必將被淹沒之…………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京劇報告 王泓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