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春-三堂會審》
19631021 王品翔
此齣京劇表演在節奏上相當有趣,主要的場景是在都察院,由三位官員同時會審蘇三弒夫一案,在氣氛上,可想而知是相當嚴肅和莊重的,但在蘇三口中緩緩唱出自己的冤屈時,帶領觀眾走向過去,蘇三的榮華、辛酸、愛情的試煉、與遭人陷害的冤情,隨著蘇三的吟唱,我們走進了故事中的憂傷與哀愁,也彷彿觀者就像是都察院上的官員們,一同為了蘇三的陷害感到忿恨不平,更有趣在於藍袍與紅袍的官員時常打斷蘇三的述說,而後從中討論,可位居中位,本是蘇三情人的王金龍,在他們討論時顯得相當尷尬與難堪,卻又要不斷保持鎮定,在這樣的糾結中,增加許多趣味性,也舒緩了觀眾的心情,顯然在編排設計上相當用心。
我想,在這齣京劇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蘇三吟唱出自己冤屈的部分,雖然現在還沒有上過國劇聲腔的課程,但是還是可以從蘇三的聲音辨識出許多令人莞爾之處,像是蘇三在陳述時,蜿蜒曲折的歌聲,就如同自己的情路是如此坎坷,自小被賣到青樓,青春光陰流逝,終於在燈紅酒綠的煙花柳巷中尋覓到了自己的真愛,但是,在青樓這樣金錢買賣情慾的地方,她倆真愛卻是被鴇母用金錢算計,在情人被壓榨至街邊乞丐時,兩人又被拉至宛若天邊遠的距離,爾後,又被鴇母賣給了富商作妾,卻遭正房算計,被誣賴成弒夫黑寡婦,吟唱歌聲忽遠忽近帶給聽眾一陣陣悲涼與唏噓,哀嘆阿!正房更在蘇三被押上衙門後,賄賂買通了洪桐知縣,不人道的以各種殘酷刑罰迫害蘇三招供,即便是再大的冤枉之聲也難以穿透腐敗的官僚體制,這些種種淒涼雖是單從蘇三口中道出,但觀者更可從三位審案官員的反應中,感受到一張張蘇三口中的畫面,這樣的感染力,並不是現代戲劇繁重的台詞轟炸下可以呈現的,京劇的聲腔具有著某種具有強大的穿透力,但是不會粗魯的直接衝向觀眾,反而是是用一種含蓄的意念,悄悄扣緊觀眾與劇情的發展,實在是相當有意思。
或許是之前並沒有接觸過京劇表演,再看到某些比較誇張的橋段或道具時,還是讓我有點感到疑惑,像是,在這次觀賞的《玉堂春—三堂會審》時,其中卸下蘇三刑具(為限制蘇三行動,像是手銬之類的刑具),除了刑具實在太過誇張,上面實在是太多花俏的圖案裝飾,而且在卸下刑具時,居然至是輕撬一下就打開了,更有趣是蘇三的鎖鍊,小的像是條項鍊一般,在審問過程中,蘇三還會不是撥弄把玩一番,這些地方實在讓我感到有些困惑。
在一般的戲劇呈現中,若有類似這樣愈洗刷冤屈的劇情,大致都以激烈的抗辯與煽動觀眾的方式來呈現,藉此引發觀眾的共鳴,即便粗劣,但是效果上的確有作用,可是這樣的手法在《玉堂春-三堂會審》中並無出現,取而代之的居然的氛圍是平穩與流暢,運用場上四人交替性的對話,這樣簡單的架構方式,顯然高段許多,那必定是要在角色與劇情的背景設計更加完備,否則其戲劇效果難以引發觀眾的情緒共鳴,而玉堂春的背景縱使離奇,甚至在我剛知道劇情時,感到有些可笑,畢竟這樣刻意營造淒涼角色的設計,實在有點令人難以信服,但在演出呈現時,編排者並不是將他所有的慘動遭遇一次向觀眾拋,這樣的方式只會讓觀眾覺得是個誇張狗血鬧劇,《玉堂春-三堂會審》將哀傷情節略去過多的細節陳述,把哀傷藏在音調的轉換中,在這樣的讀取下,效果自然會嵌入觀眾的心中。
老實說,關於愛情的故事本是不斷被反覆搬演、改編的,情節上,的確《玉堂春-三堂會審》並無特別的創意或過人之處,但故事能傳唱與演出多年,必定有其吸引人的地方,我想,在故事中令我感動的,應是愛情被擺在公堂之上遭人閱視、檢測,對於當事者是何其難受啊?但是為伸張正義、為洗刷冤屈、為堅持真愛,一切的折磨與苦難,必會在審訊後有個美好結局。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京劇報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