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春新老戲【逍遙津.劫魏營】
我從出生到現在看過兩次京劇。
第一齣是吳興
第二齣就是這個——【逍遙津.劫魏營】,雖然從名稱看來是兩齣戲,但實際上兩部戲又有互相結合的地方,所以我把他們全部當作我的第二部京戲。
首先我想把一些東西先寫在前頭:評論和京戲都是我不太擅長的東西,需要時間的練習和學習,所以見解不夠精闢、思路不夠嚴謹、文筆不能讓人再三回味敬請見諒。
【逍遙津.劫魏營】。
逍遙津演的是漢獻帝劉協欲與丈人合作打垮已經漸露不詭心態的曹操,卻事跡敗露,結果不但傳訊的太監穆順被曹操一劍刺死,甚至漢獻帝的妻子伏后和兩個兒子都被曹操以及他的爪牙殺死。
戲的開場,是曹操與他的手下司馬懿、夏侯淵等人。在這一場戲,觀眾已經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曹操想要當皇帝的野心。但他並不笨,也不會明著講。「換下紅袍穿黃袍」這是他其中一個手下說的(沒記錯了話應該是夏侯淵)。
第一場和第二場的中間發生了一件小意外——舞台邊的樂隊有一樣樂器因為走因而在換幕(應該是所謂的「堂幕」應場景需求而移動)的時候調音。此時我才赫然發現京劇的臨場性。不單是表演上的臨場性、更是幕後音樂工作的臨場性。這和西方的歌劇演出是不謀而合的,所以叫京劇「Beijing Opera」。不過……在舞台上調音還是有點過分。
第二場戲,先有一段漢獻帝的「唱」,唱的是漢獻帝對於國家的種種抱負。接著曹操進場。這時候的曹操出現,是為了讓整齣戲顯現出曹操對於漢獻帝的威脅。而這時的漢獻帝也有了強烈的「剷除曹操」的動機。有一點我覺得應特別注意的是:舞台上的兩張椅子,一張漢獻帝坐、一張曹操坐,漢獻帝站起來時曹操還不一定會站起來——引申了所謂的「平起平坐」、和所謂的「勢力高低」。
第三場戲之後就可以看到一二場鋪陳的原因漸漸產生後面的高潮。
其中我認為最值得講的,應屬於穆順以「痞蟲」形容曹操、以「娘娘(伏后)生的病」形容國家局勢、以「藥」形容曹操沒有的東西……這是標準的「中國式邏輯」,以不同類的事物形容質性類似的事件。這是整齣戲最有意思的部分,也是轉折最大的部分。第一:這段相當精緻的台詞有雙口相聲的韻味存在;第二:穆順的忠義正直;第三:曹操發現穆順替漢獻帝送諭旨,準備討伐他所以將穆順、漢獻帝、伏后等人先斬為快(漢獻帝當然不會死,因為曹操還要「挾天子以令諸侯」)。
全劇在兩位皇子求饒無效,被夏侯淵帶下去令他們服毒而死作結。
一場悲劇。
在節目單上寫的:「戲是藝術,不是歷史。」
讀過三國演義或三國志的人應該知道漢獻帝被曹操挾持應在甘寧劫魏營之後,但
第二齣,劫魏營。第一齣逍遙津是文戲,第二齣劫魏營是武戲。
而我個人特別想說的:從武戲中,真的可以看出京戲是「練」出來的,如果只是蜻蜓點水式的練練就算了,根本看不出一個京劇演員究竟有什麼本事。
而和西洋戲劇相同的是,舞台是大家的,沒有人會是英雄。主角要靠配角的陪襯才顯現的出他的力道、光芒。縱使一個跑龍套的角色也非常重要……這場戲的跑龍套正好是絕佳的反面教材。龍套的位置走錯,甚至差點擋住主角甘寧的路;翻筋斗翻太多;和其他的龍套不和諧跑動……
但整場劫魏營還是讓我看得熱血沸騰。
另外,這場戲的武打場面大多在「山谷口」,所以會看到中國京劇明顯的「意象」表現:一個高台,就代表了「谷口」。
我想,以後看京戲應該還有更多意象表現的東西可以講(雖然這整齣戲都是,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山谷口」)。
看不懂京劇,但看完就有了經驗,知道下一次應該怎麼看。而我對整齣戲的有一點小小的感慨,也是對我自己小小的感慨——懂得太少,需要多點知識才能真正的看懂。還有,最重要的,要做筆記。
19631027
賴韋宏
10/3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