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19631028李銘宸 國劇動作報告

國劇動作報告

19631028李銘宸

我觀賞的作品是從圖書館借的【林沖夜奔】,崑曲。崑曲是在以唱、念、做、打(舞)為主的中國傳統戲曲裡,對各項要求最為嚴格的,在我上網查的資料裡,發現【林沖夜奔】似乎是崑曲武打戲裡的頗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在看影片時,我並沒有感受到身段動作和聲腔外的情感和故事細節。

我們看的影片,表演形式是由一人對嘴演出動作,台詞唱曲部分由另外一人配音,不得要說好險有簡體字幕,要不然實在不知道他在唱什麼內容。影片全長僅二十分鐘多,感覺很短,但事實上仔細思量,用二十分鐘之長來處理林沖夜奔時,一人在山上破廟裡的內心感受及獨白,事實上是很長的篇幅,但我覺得如果是在像中國傳統戲曲這樣非寫實表演居多的形式上,是合理的。

在表演裡,舞台上沒有任何的道具佈景,只有飾演林沖的演員一人開始這個段子的故事,雖然不懂他動作的涵義,如果沒看字幕的話也不知道他在唱什麼,但在演出時,讓我們驚呼連連的是一直以來我們上課學的許多基本動作:雲手、山膀、穿肘、踢腿、弓箭步…等等,都不停的出現在他的表演裡,而且飾演林沖的演員看的出來是有點年紀的了,但他的動作是那麼熟練且俐落,但也不過就只是讓我感覺,他很熟練而已,他的那些動作表演,說實在的我覺得有點敷衍,是很順暢但沒什麼力道,沒有感受到所謂的情感,像:林沖在夜奔時被官府逼成如此地步,拋棄母親和妻子,在夜裡一人露宿破廟,是怎樣的無奈,氣憤,不平,怨恨。當他開始訴說他的無奈和難過及悲憤時的段子,是讓我最覺得無聊、最想睡的地方,不支到是不是因為動作與聲腔是分開表演運作的,但他也有對嘴,知道劇情及情感的走勢,應該不至於會讓人感覺,動作是動作,聲音是聲音吧。

最近這一陣子很巧的遇上並觀賞了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有:李柏君老師的【天蓬元帥降妖】、系上陸愛玲老師的製作【吶喊竇娥】、玩物舞蹈劇場陳星合改編自「三岔口」的【抓狂快打X】,在現場,活生生的看見這些表演時,會有一種感覺:他們的動作似乎不夠大?!在【抓狂快打X】裡的演員,很明顯的看的出有深厚的舞蹈底子,動作也十分的標準且合度好看,而在【天蓬元帥降妖】裡看到有戲劇系上學長姐的演出,會覺得他們的動作是不是要再更大更有力些好?但又發現,事實上學長姐們的動作比我們大上許多,我們的腿沒有踢的他們那麼高,背沒辦法他們打的那樣直,才發現在舞台上,平常學的那些動作如果照我們平常那樣以為的程度去作、去表演,根本就是看不見的,在看【天蓬元帥降妖】時也會驚嘆,裡面有那麼多我們學的動作,這樣的串連和排列及做些組合更動,就會是這樣的畫面這樣的表演,而做不精確的話就無法營造並傳達出當時所需要的氛圍和應有的情緒。

回到前面那個動作是動作,聲腔是聲腔的【林沖夜奔】,在【吶喊竇娥】裡,雖然在動作上沒有辦法像【林沖夜奔】裡的那位演員來的準確熟練,但相較於情感的傳遞上、因情感然後藉由肢體傳達出的情感,是非常真實,豐富的,跟那個彷彿在做體操表演的林沖先生是完全不同的,回想到我在看竇娥要被砍頭,喊冤的時候,同樣是用了聲腔,唱戲,動作身段來詮釋,我的心情十分的沉重難過,我也看到台下多的是在哭的觀眾,甚至有人掩面痛哭。或許語言上的了解與否多少有影響,但在做為一個觀眾的立場來說,我感受不到林沖在所謂的身段動作以外的情感或是他想傳達什麼樣的情事讓我們知道。

其實我對中國傳統戲曲,一直有某種程度上的興趣,但也僅限於”某種程度”以及”興趣”而已,事實上我從來沒完整的看過這類傳統戲曲的表演。中國傳統戲曲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的身段動作,還有那些默劇般,用各種簡單的道具和暗示性的動作來展現各種場合、功能。尤其是令人眼花撩亂的身段動作,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所以在一次國劇動作課上,李伯君老師說過的話深深的打動並震撼了我,他說:「我們學這些動作不就是為了要好看,為了美嗎!」,是啊!的確!我們這樣的從基礎打起,練基本功,拉筋端腿上把杆,然後才可以學動作,不都是為了在舞台上要好看,為了在舞台上要美嗎?這些事情固然麻煩,固然辛苦,但他們都是必要的,對一個身為戲劇系的學生來說,的確就是像李柏君老師說的:「你看看你們這樣的動作在台上好看嗎?」,做什麼要像什麼,動作不標準、不美,那不就喪失了意義,在連基本都不了解之前,在連套式都不了解之前,就不用去講什麼情感詮釋方式或丟掉什麼、捨棄什麼、更不用想創造什麼。

基本功是不能一蹴可幾的,走都不會還想學跳?在舞台上要亮眼要好看是需要付出時間心力和代價的。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