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國劇動作看戲報告-林揚

國劇動作期中報告
19631022 林揚
戲碼:《霸王別姬》中國京劇院演出

  在我這個年代,京劇對我們來說已是「過去式」、「舊文化」的代名詞,是個不值一瞥的老東西。然而在進入北藝大,上了國劇動作的課程之後,才慢慢了解到京劇是多麼好,多麼寶貴的文化。
  一個京劇演員的養成,是需要數十年功夫的栽培,無論寒暑晝夜的訓練,在身體及心境上均有一定水準之後才能上台演出,並不像西方的演員訓練一般,三年四年,或者幾個月的訓練之後就能登台演出。
  看了這次《霸王別姬》的DVD,就能知道京劇在肢體上的訓練真的比西方戲劇多出太多了,看到西楚霸王(楊赤 飾)腳下那雙靴子的底足足有三吋高,而又得穿著它做出這麼多動作,光是把動作做出就有一定的難度了,還得做到靈活,在這之前所得付出的訓練苦功就可想而知了。再看看演員的架子、氣勢、神情,這不是受過多年的訓練真的很難達成。
  其中有一段,是項伯、周蘭、虞子期、鐘離昧四個楚國大將出征的橋段,看著他們穿著好幾斤重的戲服,手裡還拿著槍戟,更甚者手握槍尾高舉而長槍紋風不動,連一晃都沒有,看看這般功力,實在令人讚嘆佩服。虞姬自刎那段時,虞姬舞劍敬霸王,但見虞姬(李勝素 飾)手中雙劍舞成一片銀光,霎時合一,忽又雙分,快慢分明,而又帶有女子的嬌弱嫵媚,更有合劍下腰的招式,真的感到這不是西方戲劇演員所能比較的。
  然而國劇中的「意境」也是世界各種文化的戲劇中難得一見的,一條鞭即為馬,兩張椅一張桌就成了大廳。無須精緻具體的布景,簡簡單單的三言兩語便能交代一切,沒有七彩絢麗的燈光變化,沒有音符高低的音效,配合意境,一切從簡,這就是京劇的最大特色。
  看了京劇之後,也了解到為何稱作「唱戲」,在聲腔上所賦予的意涵實在值得探討,什麼角色唱什麼腔,不但基本的口調清晰有所要求,在聲腔上的高低輕重更是有其意義。除卻一般口白台詞以外,在配合音樂的唱戲部份,器樂隨著聲腔而演奏,格外能令人感到中國戲曲在音樂性上美的一面,更配合上了中國文學的瑰麗,好比虞姬夜半在楚營中唱道:「雲歛清空,冰輪乍湧,好一派清秋光景。」聽見此段,真的為自己有幸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也能漸漸了解到為長輩們喜歡聽戲曲的原因了,因為這真的是一個貫徹了「美」的表演藝術,每一分每一毫,無不在「美」上下功夫,自服裝到舞台,自身段到唱腔,都是以中國的方式貫徹了「美」的精神,簡單低成本的設計,更能讓各階層的觀眾與戲劇接觸,這就是京劇之所以能吸引人的地方。
  在演技上,讓我驚奇的地方是能巧妙地利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內心感受,好比垓下一戰敗後,西楚霸王向虞姬嘆訴戰況,此時顫抖的雙手傳達出了項羽心中的悲傷氣憤,甚或無奈。而之後虞姬舞劍之前,更背對項羽抹了兩行清淚,不但為先前聞戰況時的哀傷做結,也更為之後的自刎埋下伏筆。其後於烏江邊,馬童牽烏騅馬而來,為表示烏騅的不安與對其主的不捨,馬童身斜單腳跳了兩次,就好像烏騅使勁脫離馬童的拉扯一般,馬童利用身體,反而讓手中的鞭子活了起來,這實在令我讚嘆不已。
  大致聽過幾齣折子戲的戲碼劇情後,再對京劇多深入探討一些,就能發現京劇都是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上討論再討論,《霸王別姬》的忠(虞姬、烏騅馬,抑或是李左車另一種形式的忠)、《四郎探母》的仁(不願鐵鏡公主為其受罪)、《孔雀東南飛》的愛(焦仲卿與劉蘭芝)、《十三妹》的義(搭救安驥、華忠……等事蹟)。國劇所表達出的,都是中國歷史中的感人故事、英勇事蹟、美德操守,俱是值得令人學習的楷模,多看京劇,實在有助於我們個人性靈德行之提升。反觀之西洋戲劇和現代戲劇,大多都只是在這個紛紛亂世之中提出所見到的社會問題,又或是揭發人性的黑暗面,而不是解決問題。在入學後看了那麼多場戲劇表演之後,絕大多數都是在劇情離奇度、技術上下飽了功夫,而不是在劇本對觀眾所造成的影響上努力,這種濫質戲劇所帶來的,也只是讓觀眾對於這個社會更感到灰心和疑惑罷了,到底能讓人有提升的,除京劇外也少有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