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看戲報告19631010劉佳欣

看戲報告
19631010劉佳欣

劇名:<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玉堂春>
心得:
這是我看的第二齣京劇,說真的,我對京劇的認識實在不多,所以我不太懂什麼是好看的、什麼是不好看的,動作怎樣才算標準、聲調怎樣才算好聽,因為一切對我來說都是很陌生的!
<玉堂春>講述的是明朝名妓蘇三冤獄平反的故事。名妓蘇三和吏部尚書之子王金龍結識,王金龍替蘇三取名玉堂春,倆人相親相愛、誓師白首,但是在王金龍錢財用盡後卻被老鴇轟出,蘇三偷偷拿銀兩給王金龍讓他得以回南京王家。在王金龍離去之後,蘇三被老鴇半騙半賣的給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沈妻對蘇三產生敵意就故意在麵裡下毒,欲置蘇三於死地,不料在陰錯陽差之下,毒死自己老公沈燕林,而另一方面沈妻早就不安於室與人私通,見狀將錯就錯反誣賴蘇三下毒。縣官受賄判蘇三死罪,並提解赴太原三堂會審,巡按正好是王金龍,王金龍見蘇三後不能自持,就被陪審的潘必正和劉秉義給識破了,就藉機捉弄於他。後來蘇三冤獄平反,二人終於相守
首先,這齣戲主要演員只有四個(蘇三、王金龍、潘必正和劉秉義),除了升堂那幕出現了十四個演員,表現出升堂的氣派與隆重外,其他時間都只有這四位主角在台上表演!而場上道具只有紅椅子和金色的屏風,其他幾乎什麼都沒有。空空的台上,看著演員們不靠任何的道具、花俏的武打動作,憑聲音和一些簡單的動作撐起全場,我覺得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京劇讓我最不能習慣的是它的聲調。因為我看的VCD版本可能受到技術上的限制,它的收音大小不太相同,而且也沒有打上字幕,這對我來說相當痛苦!因為國劇常常會有把詞拉長、音拉高、隨著伴奏轉音的聲調,這讓台詞的內容很不容易理解,如果沒有字幕的話,就只能靠演員的肢體動作大略猜個劇情,不然就是要把所有注意力都拿去聽詞的內容。
我覺得國劇的聲調其實很難,它包含許多聲音上的頓點和真假音的轉換,要唱不是件難事,但要能唱的好、不讓觀眾覺得刺耳卻是件難事!而整齣戲的重心幾乎就是聲調這部份,有很長一段時間是那名陳情的女子跪在場中間,而其他三個男演員坐在椅子上聽她說,而四人的位置幾乎沒有動。演員的聲音宏亮,聽起來也不刺耳,是讓人聽了會有想跟著唱的感覺。
服裝方面,三個男演員是帶了方方正正的帽子,配上長袖長袍。而女演員則花俏許多,她的額頭上有很多假髮繞的小圈圈、很長的假鬢角、很紅很鳳眼的眼裝。還有一點我覺得很特別的是每個人的鞋子都很高,高的鞋子本來就不好走,但是演員們走起來一點都不讓人覺得有疙瘩。而走路全部都是屬於國劇動作上課交的基本步伐,是腳跟落地(這點演員們做的十分扎實)而且是勾腳的。而女演員的小碎步更是漂亮了,雖然小步小步往前走,卻讓人感覺力道十足,是個剛柔結合的動作。
三位男演員都各自有一把扇子,其中有一景是他們三人繞著一個小圓圈走(有點像是推手步伐那樣),他們邊搧扇子邊哈哈哈嘻嘻嘻的笑,喜感十足!而男演員的招牌動作是弄袖子,他們在場上有二分之一的動作都是弄袖子,把長袖子甩一甩、繞著圓圈或把兩隻手藏到袖子裡,袖子可説是演員們的必備道具。
而蘇三在陳情時是完全背台的,這點我覺得有點可惜,完全一點都看不到他的表情。而其中有一景我覺得印象很深的地方是,蘇三說到正傷心處而倒頭要求情,她把單腳舉起配上拉長音持續了將近兩分鐘。這個悲痛的傳染力是很高的,當看到她演這一段時,我感覺我的心臟跟著她抽動了好幾下。
我覺得我要對京劇改觀,以前覺得京劇跟歌仔戲差不多,都是妝畫的濃濃的,頭上帶一堆飾品,然後打來打去踢來踢去又唱些讓人聽不懂的東西。但是自己接觸以後發現這裡頭其實大有學問!動作要練多久才能有基本的上臺水準?聲調也不是可以隨性即興的憑感覺亂唱,而且還好跟好樂隊的拍子。
我覺得我要慢慢的讓自己接納以前不喜歡的東西,畢竟藝術有很多型式,想成為ㄧ個藝術家,接納與包容是必備的條件!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