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外婆家還是那種有門的電視,頻道不多,只有最基本的無線台,所以我看的節目便侷限在那簡單的三台裡,記得以前幾乎每天早上都有京劇的節目,所以每當時間一到,我會轉到播出京劇的頻道,當時的我完全不懂內容,也不懂他們到底在唱什麼,但是我被特別、美麗的服裝吸引了,不像其他的小孩看到大花臉誇張的裝會害怕,所以總是盯著演員的臉看,特別是花旦的臉,我不懂小生、丑角、大花臉的意義,只是單純的覺得很漂亮。過了一段時間,家裡的電視機換成了很多台數的,我才漸漸的被卡通以及其他雜七雜八的電視節目吸引走了,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看完一整齣京劇,可是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京劇的臉譜很漂亮。
開始知道京劇中的一些小概念是因為相聲瓦舍的「張飛要出來了—別害怕」,從這幾個段子中了解到,中國傳統戲曲走「意像」的這個概念,所以舞臺上道具少但是功用多,上了大學開始學國劇動作後,對京劇又有更深入的認識、喜愛。在沒學國劇動作前,我從來不曾注意京劇演員的動作,只曾經注意那特別的腔調,所以這次看這部「西施」開始會有有別於以往的想法。
「西施」講的是戰國時代范蠡為了讓越國能夠復國,在葶羅村邊邂逅了絕世美女—西施,便遂西施施美人計,媚惑喜好酒色的吳王夫差,隨後便以重金賄賂吳王的佞臣—伯嚭,果真范蠡之計得逞,吳王十分寵愛西施,便釋句踐歸國,句踐隨即重新整頓軍心, 反攻吳國,終於一舉滅吳,就在越王要加爵時,范蠡決定功成身退,與西施ㄧ同五湖四海。
看完整戲之後我發現到幾個頗具特色的點:
一、 角色的公式:
每一個角色都有似乎標準的形式,連走路、說話好像都有一定的
套式,例如扮演武生的范蠡及句踐其說話的腔調、走路的步伐是很
相類似的,就與扮演花臉的夫差截然不同,唯一相「類似」地方就
是走路的方式,但不同的角色又有不同的氣度,甚至連摸鬍子的手
勢都不同,讓人更想摸透各角色的一些細微的特色。
二、 場面浩大:
或許是因為我看的是歷史劇的有君臣關係的原因,總感覺舞臺上總是布滿了人,而大多數的人都是沒有開口說話的,這在西方劇場似乎是很少見的,無論是在所謂的朝上,或是出外,總是有一大群所謂的隨從做開頭,先走出來再站在各自的位置上,隨後主人才出現,但是因為隨從們的動作一致,甚至在走路時也是,所以不會感覺到突兀、多餘,因為即使他們沒台詞,觀眾仍能了解他們的角色。
在戰爭場面時也是,即使表現出戰爭,那些跑龍套的演員們也只是出場、走位、定位不需做太多的動作,在台上除了擴大場面之外,雖然感覺沒太大意義但還是站著重要的位置,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三、 沒有所謂背台問題:
我發現到在京劇裡面,許多向君王跪拜的戲都是主坐在上舞
台,僕在較下舞台,完全背對觀眾,向主行禮,這在西洋戲劇上,
若非必要,似乎是很少發生的,我覺得這很有趣,但我認為這是為
了營造出「君王的氣度,而產生的形式」。
四、 舞臺簡單、場景意象化但交代清楚:
每齣京劇的舞台似乎都是簡單的,場景的關係就必須靠觀眾自
己想像了,以「西施」來說同樣的一張桌子一張椅子就分別代表了
吳國的朝上、越國的朝上、伯嚭家中……其場景關係就必須靠觀眾
對戲的認真程度了,但是又因為京劇的對話都會對觀眾有清楚、明
顯的交代,所以很難讓觀眾搞不清楚場景,許多交代的對話有例
如:范蠡初遇西施,向西施闡述越王的近況,到西施感到難過,范
蠡突然想到可以把西施獻給吳國,以將越王帶回,便向觀眾說到「看
她到有愛國之心,莫非這報酬之事,就應在他的身上,待我來用言
語打動於她」以及最後句踐因伯嚭叛國,便將他拖出去處斬,伯嚭
下場前的最後一句台詞是︰「這是我賣國求榮的下場頭呀!」除了
這些例子之外,印象中還有許多台詞都是對觀眾說的,這也是西方
戲劇中少見的。
五、 有走位就不會說話、唱,有唱就不走位:
最後我發現了一點,就是當唱戲時演員就不會走位,當走位
時,定不唱戲,原因我不明白,但我覺得十分有趣。
京劇是中國的傳統戲曲,就像現在我們接觸的戲劇,不就是西方一直延續下來的嗎?若西洋劇場可以延續了幾千年,為何中國戲曲可能面臨失傳的地步呢?我認為將自己的文化保存下來,特別是戲劇的文化,是身為戲劇系的我們應該做的,搞不好將來有機會,中國傳統戲曲也能夠廣為流傳。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京劇報告--西施 19631030 李少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