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九六學年度國劇動作課的部落格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戲劇系19631029黃煌智 國動報告(一) 林沖夜奔

國劇動作看戲報告(一)
欣賞京劇:林沖夜奔(崑曲)

「林沖夜奔」我看了兩種版本,一種是有專人配音,另一人只負責動作;而另一種是裴艷玲邊唱邊打的。林沖夜奔屬崑曲,而崑曲又是以戲曲的唱、念、做、打的最高境界為表現手法,在前者的表現上,明顯沒有達到此標準,唱念一人,做打一人,且在看過後者後,更覺得前者只是在耍三腳貓功夫。在唱腔方面也大有差異。而眼神和氣勢,前者更是明顯弱於後者,感覺前者只是打打套式,相較之下,後者動作恰如其份且準確。

雖說中國傳統戲曲中多半為音樂和動作為主,但此齣裴艷玲的「林沖夜奔」中卻明瞭可看出演員在劇情中的投入,舉例來說:在林沖剛出場時,繞了整場兩圈,四處張望再亮相,似乎在警戒些甚麼。林沖這個角色設定是手持丈八大矛的豹子頭禁軍教頭,但在裴艷玲的詮釋之下,變成了一個清秀靈毓的小伙子林沖,神韻多了幾分秀氣,在夜奔裡多了幾絲孤寂。

就劇情上來說,林沖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在寒風雪夜中趕路。此齣崑曲只有林沖一人,與水滸傳裡林沖夜奔相差甚遠,原本期待會有差撥、陸虞侯等角色入場,或許會有幾場武打戲可看,但從頭到尾只有林沖一人夜奔梁山,登了梁山整齣戲也結束了。但一人獨撐大局,包手了整套唱念做打,說不定就是林沖夜奔的那種孤獨感吧,多一人也不成。

就動作而言,裴所扮演的林沖動作敏捷有力,轉身不拖泥帶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林沖想要小睡片刻時,拜過神明,先踢了個片腿起身轉了兩個圈,再轉兩個圈正腿踢起,接著又是兩個圈,身子落下做盤腿,整個動作不到10秒,簡單俐落;比起前者那不知名的演員,整個套式被他做的是斷斷續續,最後一個身子落下軟軟趴趴,起身手還得撐地站起。相較之下,裴的功夫著實令人佩服。再者,裡面的動作和我看過的舞蹈系表演京劇又有很大的不同,或許那就是所謂的滿和過的分別吧,雖說踢腿轉身沒有舞蹈系的那麼優雅,但也多了一份適度的柔勁。眼神神韻方面,裴的拿捏恰到好處,一似正氣凜然貌,一似雄心不畏狀,雖說京戲給人的感覺只是看表演、聽歌腔,但這齣林沖夜奔實在完全令我改觀,有轉折的劇情,也有冷寂的味道。

談到京戲裡的唱腔,實在令我不敢恭維,雖然也是實實在在中國人一個,但那崑曲裡的崑山腔一唱一念,沒有字幕我還真的看不太懂。夜奔裡的林沖用唱念帶出自己的處境,雪地黑夜,被官兵追趕,不能大意休息。從一開始的平靜敘述,到後來的悲愴激烈、心有不甘,最後則是胸懷大志的上了梁山。雖然說聽不太懂,但那歌聲中的跌宕起伏,和著笙、蕭等樂聲,彷彿就讓人置身於那股官逼民反的寒冷之中。而裴艷玲一人在戲中邊打邊唱的功力,不急不徐、從容不迫中又帶著幾分勁力,只見他一聲遽發,忽高忽低,忽強忽弱,好似上雲下地般高妙。

而在旁的配樂,有笙、蕭、嗩吶、琵琶等,伴隨著角色起樂。但是那一陣敲擊吹打,我實在是不怎麼喜歡,打擊加上吹響,有時會不會反而掩蓋住角色唱念的音量。京劇中的動作唱腔我都覺得非常有特色,配樂也是特色之一,可那有一定旋律卻又吵鬧的樂曲,少了它又不甚習慣。

比起小時候看京劇,現在看了有迥然不同的感覺。小時候覺得台上演員那些打打跳跳沒有甚麼奇特之處,又要畫一張大花臉,唱的盡是一些老腔老調,旁邊的配樂又極其吵鬧,又沒甚麼劇情可言。但等到了自己要學才知道,要把動作做確實已經很難了,何況是又要同時融入腔調和配合樂隊呢?但隨著時代變遷,所謂的中國傳統戲曲早已不復流行,取代的是所謂的新京劇、新戲曲和迎合大眾的金光戲,所謂的舊戲新演,聽其他人說,也只是找了年輕的演員取代罷了,在劇情改編和動作創新上面了無新意,或許沒有資格在這批評,但所謂傳統傳統,念、說、做、打保持住才稍微能表現尊重吧。但這也是傳統戲曲的順應改變,如何融入新元素又不失傳統京劇的味道又是一門值得深思的課題了。

0 意見: